日志样式

盗伐者——“3·22”护林员被杀案侦破

  足迹是作案人在犯罪现场遗留概率最高的痕迹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运用足迹侦查破案最早的国家。本文取材于足迹检验专家亲身经办的案件,通过侦破,阐述了足迹检验在刑事案件侦破中的重要性。
  护林人员
  凌晨遭到凶犯砍杀
  2004年3月22日凌晨,某县西盘村林场职工发现看护林场的护林员李心语被杀死在林场的一处水沟边。
  县、市公安局接到报案之后,立刻调派侦技人员前往案发现场进行现场勘察和侦查访问。现场勘验表明,李心语仰躺在地上,衣服血迹斑斑,脸部及前胸和手臂处被刀砍得血肉模糊,后背未见刀伤。经过法医检验,李心语是遭到刀砍失血过多而死。
  据死者李心语的妻子介绍,他刚发的工资带在身上。可是,警方检验尸体时却没发现现金,李心语身上的口袋有被翻动过的痕迹,显然是犯罪嫌疑人抢劫了他的现金。
  3月22日正午时分,市刑侦支队警犬大队派人带领三条警犬赶到现场。根据现场勘察和外围现场搜索,在距中心现场西北方向八百余米的田地里发现了一趟可疑足迹,警犬以此处足迹为嗅源进行追踪,一直追出两千余米,到西盘村的南边进入该村的大道上足迹消失了。据此,专案组决定以西盘村为重点进行侦查排查。
  李心语,男,57岁,是一位矢志于青山的优秀护林员。据林场领导和职工介绍,他在担任护林员的30年职业生涯中,每年有近十一个月的时间是在山中度过的。在山中,像他一样的护林员共有二十多名。正是他们这群“守护神”的默默付出,使得这片青山成为保护完好的原始常绿阔叶林带。
  办案民警沿着山路查看上山和下山的各条小道,看看能否发现更多的线索。林场领导一边在前边带队,一边介绍说,中等身材的李心语26岁成为护林员。当初,林场没有房子,护林员们只能住在岩洞,或者用木板搭建的窝棚里。山里雾气浓重,早上醒来,被子经常被打湿,不少人患上了风湿病。由于交通不便,山上很难供给新鲜蔬菜,他们只能腌制盐包菜下饭;山上没电,夜晚只有点煤油灯。山上更没有电话,李心语的孩子出生时,他是三天之后才得到消息的。一直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山上才通了电,夜晚值班再也不用点煤油灯了,住宿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是,队员们的生活依旧艰辛。这片郁郁葱葱的青山占地六万公顷,拥有近千余种动植物、十种珍稀濒危动植物,森林覆盖率保持在百分之九十五点四。李心语担任护林员25年来值班时间从没请过一天假,连女儿出嫁也没下山;他没有漏报过一次火情,先后参与扑火抢险12次,制止盗砍盗伐六十余次,挽回国家财产损失一百余万元。2001年,他被授予市“五一”劳动奖章、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越是增加了对李心语的了解,办案民警越是感到肩头的担子更加沉重。
  但是,经过对西盘村为重点的六个村庄两天紧张排查工作,嫌疑对象不明显,也没有发现更多的有价值线索。这时,专案组有同志对警犬追踪的足迹是否作案人的足迹产生了疑问。那么,现场的足迹到底是不是犯罪嫌疑人留下的呢?犯罪嫌疑人会待在西盘村一带吗?
  当地警方
  邀请老郑检验足迹
  专案指挥部根据办案民警的意见,决定邀请省公安厅足迹专家郑德才对现场足迹进行会诊检验。
  2004年3月24日下午,郑德才赶到了案发地,随即攀登上山,前往案发现场。
  上山没有大路,即使是小路,也是护林员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接近护林员李心语被害现场的那个路段,一旁是悬崖,另一旁是峭壁,路面倾斜度超过四十度,很多地方都需要抓住岩石和树枝,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
  经过艰难跋涉来到案发中心现场之后,郑德才开始对现场进行细致的勘察,照相提取了面积很小的足迹样本。
  完成山上的工作之后,郑德才又下山来到西北边的田地里,对嫌疑足迹进行了细致勘察。一直到天色完全黑了下来,郑德才仍然在工作。没办法,陪同人员只好同时打亮了几个手电筒,让郑德才借助亮光完成了最后几枚可疑足迹的取样工作。
  回到驻地吃过晚饭,郑德才立刻投入到了足迹样本比对工作当中。他将在中心现场照相提取的四平方厘米的足迹照片和外围现场田地里提取的足迹模型反复进行比对检验,直到深夜。
  25日上午的分析会上,郑德才向市、县公安局领导和全体侦破人员做了足迹检验结果汇报:“同志们,我的检验结果是:第一,根据鞋底的花纹结构等特点,中心现场足迹和外围现场田地里足迹为同种鞋子形成;第二,,根据外围现场田地里的足迹步法特征,此趟足迹为作案人所遗留,可以断定犯罪嫌疑人的逃跑方向是西盘村;第三,根据足迹步法特征分析,北京商务调查公司,作案人的身高应为一米六五左右;年龄在二十五岁左右;体态中等;身体结构无异常;走路姿势基本正常,稍有上下蹿动。”
  郑德才的这一检验结果,大大缩小了排查范围,给侦察破案指明了方向,更坚定了参战人员的信心与决心。
  这时,有办案民警问:“郑老师,足迹鉴定可以推断嫌疑人的身份吗?比方说是林场的人或者村民?”
  这句问话引来一片笑声。郑德才也笑了,他说:“上山的时候,我见到了林场负责人,他反复强调的一句话给我印象很深。他说‘守好每一棵树是护林员们的共同信念,盗伐是山林最大的威胁之一。’所以,我个人认为,犯罪嫌疑人应是上山盗伐林木的人。”
  郑德才的话让全场立刻兴奋起来。有赞同的,也有继续问询的。
  郑德才说:“当然,这不是从足迹样本方面鉴定的,而是受害人的伤口。你们想想,受害人身上的伤痕是砍柴刀造成的,这说明什么?说明嫌疑人拥有砍柴刀,或者,嫌疑人有过上山伐木的经历。第二,受害人主要的伤痕是在前身,伤口很深,说明嫌疑人当时是出于恼羞成怒,甚至怒不可遏的发疯状态。这种情况,一般是在护林员与盗伐者引发争执的时候才会发生。第三,假如当时不是护林员与盗伐者狭路相逢,而是有其他恩怨纠纷,报复杀人,通常应是趁其不备从后面袭击。现在的现场恰恰相反,受害人只有前身有伤口,后背没有伤痕,由此基本可以排除报复杀人的可能。第四,案发中心现场不远处有散落的树枝,恰恰说明了有人在盗伐林木。我个人推断,是护林员发现了盗伐者之后,双方发生了激烈争执。盗伐者应该是一个人。”
  大家更加兴奋了。郑德才接着说:“我下山的时候,见到了李心语的妻子。她当时哭着说,近来一直做噩梦,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之前,她就劝丈夫不要干护林工作了,林木护好了,却断了很多村民财路,甚至很多村民没有柴火烧水做饭,引起不少村民不满。根据以上综合情况分析,嫌疑人应当是在此附近居住的村民,极有可能就是在西盘村一带。”
  证据确凿
  嫌犯低头认罪
  根据郑德才提供的犯罪分子的相貌特征,专案组立即指挥四十多名干警对西盘村一千多名村民当中符合这些特征的人逐个进行筛选排查,很快排查出十一名重点对象。但是在第一轮审查中,这些人都被排除了,侦查工作陷入僵局。
  第一位重点怀疑对象是村民杨发强。他经常到林场偷砍林木,最多的一次盗伐了两棵二十多米高的杉木,被护林员李心语抓获后他受到了林场的处罚。对此,他对李心语一直怀恨在心。所以,他有重大作案嫌疑。而且,他的身高、年龄与郑德才推断的几乎一致。另外,案发当天,他不在村子里,究竟去了哪里,他找不到证人。
  在初步掌握了嫌疑人员杨发强的情况后,办案民警顾不上休息,立即赶到嫌疑人杨发强所在的村办企业传唤了他,将他带到了专案组。
  杨发强始终不肯承认自己杀害了护林员李心语。
  就在郑德才拿着杨发强的鞋子进行认真比对的时候,为了让杨发强早点开口,晚上七点左右,两名办案民警赶到西盘村,召集了杨发强的众多亲戚、朋友,进行政策攻心,希望他们劝说杨发强早些招供,争取宽大处理。
  经过亲友们车轮战一般的劝说,最终,杨发强承认了自己曾经在一个月之前企图教训李心语。那天中午,他聚集了十多个狐朋狗友在自己的家中吃狗肉、喝酒,原本没有提及李心语的事情。下午三点多的时候,有人知道他憎恨护林员李心语,就提议到林场教训一下整天举报他们偷盗林木的李心语。这帮毛头小伙马上积极响应,并且召集了二十多个年轻人,手拿木棍直奔林场护林员宿舍。但是,李心语不在,宿舍大门锁着。杨发强等人拿着木棍将宿舍的门、窗打得稀烂,然后一哄而散。
  但是,那只是预谋报复,况且没有形成棒打李心语的事实,杨发强更不承认自己在案发那天杀害了李心语。
  那伙曾经砸烂了林场护林员宿舍的年轻人被办案民警一一传唤到了专案组,然而,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找到了自己不在现场的证人,与李心语之死无关。
  郑德才的鉴定结果出来了,杨发强的足迹与现场足迹样本不一致。杨发强的嫌疑被排除了。
  这时,另一组办案民警也传唤了一名嫌疑对象。这名嫌疑对象的某些举动引起了办案民警的重视。办案民警带着他走进专案组的时候,郑德才恰好路过。这名嫌疑对象走路的姿势立刻引起了郑德才的关注。
  这个人就是西盘村的村民杨成金,男,身高一米六四,21岁。在谈话问询的时候,办案民警发现杨成金的举动、表情和前面几名嫌疑对象完全不同,他的举动显得特别拘谨,从见面到谈话,他的两手一直在对搓,似乎在掩饰内心的恐慌。在谈到是否认识护林员李心语的时候,杨成金的脸部表情有点僵硬,很不自然。
  郑德才把办案民警叫到了一边,说:“这个人走路的姿势与现场足迹非常相似,一定要重点询问。如果他是犯罪嫌疑人,那么他上山下山的时候,手上脚上必然有被杂草划伤的痕迹。你们一定要重点关注。”
  办案民警迅速请杨成金撩起裤腿,卷起袖子。果然他的手腕和脚腕都有密密麻麻的新划痕。办案民警责问他划痕的由来,他说在修理自家篱笆围墙时刮的。
  为了验证杨成金的交代是否属实,办案民警带着杨成金来到了他家的院子外边查看,一圈篱笆墙根本没有维修过的痕迹。办案民警走进他家房屋,在他的床下搜出了一棵新近砍伐的树干,大约两米多长。
  办案民警扣押了杨成金,同时,带着那截树干上山寻找,终于在距离案发中心现场不远的地方发现了几棵被砍伐的林木。这截树干的断面与山上几棵剩余树桩断面的其中一棵恰巧吻合。这说明杨成金最起码做过上山盗伐林木的勾当。
  随即,杨成金的砍刀也被找到,上边残存的血迹与死者李心语一致。
  当夜,杨成金被依法刑事拘留。经过突审,杨成金在确凿证据面前低头认罪,如实交代了作案全过程。
  杨成金交代,案发当天他背着砍刀上山偷砍树木,准备外运出去卖钱。他在捆好几节树干准备下山的时候被李心语碰见。李心语当即拽下了杨成金背上的那捆树干。两人开始发生纠纷,争吵十分激烈。最后,怒不可遏的杨成金举起了手中的砍柴刀。李心语猝不及防,立即被砍倒在地。此时的杨成金想起平时李心语多次逮住自己,挡了自己的财路,不禁怒火中烧,对着尸体又是一阵狂砍。
  砍累了,杨成金停住了手。他发现被砍烂的李心语的口袋里露出了一张人民币的一角。他翻开李心语的衣兜,果然发现了里边有数百元现金。他顾不上清点,急忙装进了自己的衣兜。随后,他开始考虑如何掩盖现场。他发现旁边就有一条水沟,土质松软,如果将李心语埋在此处,很难被人发现。
  就在这时,几只林鸟忽然惊叫着飞过去了。杨成金吓了一跳,以为其他护林员过来了,于是顾不上掩埋李心语的尸体,连忙背起树干跑了。
  经过足迹比对,郑德才确定了杨成金就是杀害李心语的真凶。
  当地市、县公安局参与侦破此案的领导和同志,对郑德才能够在百忙之中协助侦破此案一再表示感谢,对郑德才的工作精神和刑侦技术给予了高度评价。案件侦破之后,《人民公安报》等报刊报道了这一破案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