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就应该是侦探
采访毛尖时,她所任教的华东师范大学还没有从六十周年纪念庆祝的热潮中消褪。在这里,毛尖度过青春岁月,在这里,她恋爱结婚生子,华师大不仅成了她生命的一部分,也是她一家人活动的主要空间。对于校庆,毛尖坦言,自己开始没什么感觉,后来气氛越来越热烈,也就跟着穷开心,网上微博也很热闹,还有学生做的视频。举行校庆晚会那天,她也参加了,还代表华师大作家群上了舞台。“当时感觉很惶恐,因为从来没见过这么多师大人。”在如是调侃的同时,她不忘提提建议:“学校大庆,自然隆重,我觉得这和人的大寿一样,挺好,当然,如果校庆能重新张扬一下当年大学精神就好了......”
这大概比较能体现毛尖的人生态度。痛并快乐地生活着,因为希望生活更加美好,所以不吝彰显自己的批评立场。虽然爱之深责之切,却从来不失乐观的情态。她说到去哈佛访学的经历,对于这趟让多少学界中人趋之若鹜的美差,毛尖坦言,自己去之前有些兴奋,到了有些失望,最后提前回来,回来后感觉更要珍惜国内的生活。因为在她看来,尽管哈佛有一些特别令人眼馋的地方,比如永不落幕的图书馆,海洋一样无限的图书,世界一流学者不间歇的讲座,但她更深的感受是,哈佛很保守,感觉更像是美国精英社会的一个缩影,意识形态上特没劲。当然,毛尖又强调说,所谓哈佛大学,作为世畀上最大的金字招牌,有点像庙,灵不灵,到底还是得看你信不信。毛尖的聪明,或许于此可见一斑。她的写作东拉西扯,极尽调侃,或许你会感觉还缺点什么,,但读了,不能不为“看上去很美”而击节叹赏。
在骨子里,毛尖显然是真诚的。她洞穿世态人情,有时甚至看起来玩世不恭,但她从来不失孩子般的纯真。当她谈着谈着,谈回到自己的专业领域,真性情担露无遗。比如,她对哈佛没留下好印象,但她不忘说道,哈佛图书馆是最让她兴奋的地方。因为,做研究做批评,那些书那
些碟,都已经归类了放在那儿。“而在我们这边,一个博士生要花多少时间去找到这些材料!说到这些,简直可以令人热泪盈眶。”又比如,说到她钟情的电影,爱恨情仇皆流于笔端。特别是对电影大腕们,她难掩失望之情。这并不影响她对形成一个健康的电影生态的期盼,或许就像鲁迅说的“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既然绝望是虚妄的,希望同样也可能是虚妄的,那何不让自己多点希望呢。事实上,在失望了那么多年后,她的确在最近热映的《失恋33天》中找到了一丝希望。“我的预测是,一个电视进军电影的时代即将到来,这会是一个比较激动人心的影像新时代。”
“小资’’是很有人文情怀的记者:读你的著作《乱来》,不免感到一种窃喜,一本在让你偷着乐的同时,也剖析社会乱象的书。当然,我不惮以最好的好意揣测一下作者的愿望,说“乱来”,潜台词到底是渴望不乱来的。那么,这乱来与不乱来之间,是否隐含了你
对某种秩序和标准,或者说是价值观的期待?
毛尖:书名“乱来”源自书中的一篇小文,讲的是世道乱象,当然,就像你说的,愿望是大家都不要乱来。可是,你也知道,我们这种文学出身的,真要完全生活在一个循规蹈矩的社会里,肯定也滕死。十来年前,我们去瑞典挪威开会,看人家生活平静甜美,也觉得不错,但是要让我们在那永远生活,没一个人愿意。记得当时是和朱维铮老师一起去的,朱老师说:“我十年前来瑞典,那街头拐角有个厕所,十年过去,居然还在,样子也没怎么变。”这样的世界,我是不要的。所以,我喜欢上海,这个城市在法则和乱之间有一种迷人的平衡,就譬如你走过夜晚的淮海路,会感觉这个地方和白天是那么不同,兜售水货的,兜售假货的,兜售禁品的,卖狗的有,卖狗肉的有,卖羊肉串的火苗窜那么高,但一个晚上,都不会点着一条风中的围巾,乱有乱秩序,乱有乱人生。这样一个有白天有夜晚的社会结构,我觉得更有意义和意思。
记者:有人称你是小资教母,有了《乱来》,或许可以撕去这个标签。不管怎样,这本书里,的确多了人文关怀,而且是关注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一般来讲,说到弱势群体,不端着点姿态,总感觉有些不搭调的。但在你这里,依然能以轻松的口吻道出,于是也就有了梁文道的“千年一叹”:关注弱势群体,又不放弃自己饭桌上酒酣耳热之后的那种开玩笑的态度,这两者之间是怎么协调的呢?他的疑问,也正是我想从你这里得到解答的。
毛尖:啊,握手,谢谢你帮我撕去“小资教母”这样的称呼。可是,话说回来,若追根溯源的话,“小资”是很有人文情怀的,可惜在当下的语境里,小资和“资生堂”“哈根达斯”还有贵宾犬搞一起,同时还连累了一批作家,包括昆德拉和村上春树。我承认,我也很小资过,现在也会被小资情调迷住,但“教母”,哪里配。当然,这些年,我关注“弱势群体”(其实我不喜欢用这个称呼),也是真实的。这和我的:学术环境有关,也和g的个人生活有关。我的导师是王晓明,这.些年,他在上海做文化if究,我们被他带动着关法以前不太关.注的方方面面,其中就包括对网:络对游戏对教育对底层等等的.关注。另外一方面呢,:因为我自己有了孩子V对迨界就多了责任,和要求,因te也就更为贴身地感丨
到,希望这个世界吏美好些,美好到我孩子的孩子,孩子的孩子的孩子,都能幸福生活的地步我想,多少也和这个有关吧,我自己觉得现在的我,和“乱来”时候的自己,还是有些不同7。记者:一般来讲,好的随笔或杂文,该是亦庄亦谐的。当下,好玩、有趣被过度强调之后,文体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盛行比如杂糅的段子体、比如戏诘的癌•子腔等,给人感觉有趣,但缺少庄重。其实,我们说到幽默,至少该包含了有趣和庄重的两个面向,另外从文如其人的角度看,这也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以你对当下随笔写作的了解,你有怎样的观感?
毛尖:我同意你的判断,亦庄亦谐就很好。不过,就我个人来说,我更喜欢张承志的文章,也许是自己做不到那种‘‘重”吧,内心更景仰。至于体现个人修养的,我觉得阿城的随笔是到顶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阿老不懂的。所以,阿老写随笔,光是那种信手拈来的气度,就让你觉得,他说得是对是错根本无所谓。这个,真不是靠知识可以达成,因此,所谓修养,重要的还不在知识,在那股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