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摘 要]文章探讨了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导向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和简易可行性原则,设计了四个一级指标,即科技协同创新规划及政策、科技协同创新组织及管理、科技协同创新条件及基础和科技协同创新活动及规模,并进行细化,设计二级和三级指标,该指标体系简单,易于操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建立科技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是高职院校实行宏观管理和调控的重要手段。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目的是重在促建设、促管理,促进高职院校加强科技协同创新各个方面的建设,可以使高职院校对科技协同创新的各个方面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促进高职院校提高科技协同创新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水平,确保科技协同创新的有效运行和健康发展。同时有利于各高职院校进行交流与沟通, ,找差距,谋发展, ,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共同推动科技协同创新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评价指标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即导向作用。评价指标的导向性会促使高职院校加强指标内涵建设,促进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有效运行和健康发展。因此,指标体系的选择要体现政府和管理部门的教育和科技政策导向,要将政策导向融于评价指标体系,引导高职院校的科技协同创新,鼓励高职院校整合优势资源,优化科技协同创新环境,提升科技协同创新管理能力,使科技协同创新进入良性循环。
(二)全面性原则
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本身就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复杂系统,那么对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的评价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必须考虑到这种复杂性,指标不但要系统全面地反映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的各个层次、各方面的因素,而且各个指标间又必须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才能构成一个严密的体系。
(三)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原则
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涉及的因素很多,比如协同创新主体的选择、研究人员的遴选、研究成果的归属、经费的投入与使用、平台建设、人事制度等等,这些因素中有些可以量化,有的则不能量化。因此,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必须坚持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同时从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的复杂性来看,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是不可替代的,它们共同体现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的全貌,在指标中都必须有所体现。
(四)简易可行性原则
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若评价指标体系太复杂,难以操作,高职院校势必会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等资源来应对评价。因此,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务必使评价指标简单,易于操作。
二、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思想
(一)评价面向结果,更面向过程
对高职院校的科技协同创新不能单纯地以结果来评价,因为结果只能从一个角度或者一定程度上代表高职院校的科技协同创新水平,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还包括许多因素,如科技政策、知识产权处置制度、人事制度、财务制度等等,这些因素反映在科技协同创新工作的过程中,根本不能直接体现出来,但它们却是高职院校开展科技协同创新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必须在指标体系中有所体现。对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的运行状况进行较为完整的综合性观测、分析与评价,是与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同时进行的过程性的测度。因而,评价不仅面向结果,更面向过程。
(二)系统全面对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进行评价
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复杂系统,结合重在促建设、促管理的评价目的。要促进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的健康发展、提高科技协同创新管理水平,就必须对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的诸多因素予以充分考虑并在指标中体现出来,通过评价指标引起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这样评价的目的才能真正实现。
(三)评价要分类
受区域、办学条件、办学历史的影响,,各高职院校的综合实力参差不齐,科技协同创新开展也会存在天然的差异,评价时应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应分别设计不同的指标和评价标准。如针对不同类型的评价对象(国家示范性和骨干高职院校、一般高职院校),设计不同内容的评价指标和评分标准。
三、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
本指标体系包含四个一级指标,,即科技协同创新规划及政策、科技协同创新组织及管理、科技协同创新条件及基础和科技协同创新活动及规模,它们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共同体现了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的开展状况。
(一)科技协同创新规划及政策
科技协同创新规划及政策是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高职院校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科技规划及政策,可以明确高职院校的长远科技协同创新定位及实现途径,可以为协同创新主体、研究人员创造良好的科学研究环境及学术氛围,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发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科技协同创新规划与政策指标(100分)的设立主要从对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的软环境进行评价的角度出发,包括科技协同创新中长期规划(20分)、会议制度(20分)、科研绩效考核制度(10分)、二级学院(系)规划(15分)、科技协同创新计划及经费投入(35分)等二级指标。科技协同创新中长期规划包括定位准确、有特色(10分)、可操作性(5分)和执行情况(5分)三个三级指标;会议制度包括理事会会议制度(5分)、监事会会议制度(5分)、学术委员会会议制度(5分)和执行委员会会议制度(5分)四个三级指标;科研绩效考核制度包括科研工作量评定办法(5分)和年度考核评定制度(5分)二个三级指标;二级学院(系)规划包括定位准确、有特色(5分)、可操作性(5分)和执行情况(5分)三个三级指标;计划及经费投入包括自筹经费设立的计划(5分)、经费投入政策体系及占总支出年度决算比例及经费投入增长情况(10分)、科技条件建设经费(10分)和科技协同创新管理经费(10分)四个三级指标。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建立科技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是高职院校实行宏观管理和调控的重要手段。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目的是重在促建设、促管理,促进高职院校加强科技协同创新各个方面的建设,可以使高职院校对科技协同创新的各个方面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促进高职院校提高科技协同创新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水平,确保科技协同创新的有效运行和健康发展。同时有利于各高职院校进行交流与沟通, ,找差距,谋发展, ,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共同推动科技协同创新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评价指标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即导向作用。评价指标的导向性会促使高职院校加强指标内涵建设,促进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有效运行和健康发展。因此,指标体系的选择要体现政府和管理部门的教育和科技政策导向,要将政策导向融于评价指标体系,引导高职院校的科技协同创新,鼓励高职院校整合优势资源,优化科技协同创新环境,提升科技协同创新管理能力,使科技协同创新进入良性循环。
(二)全面性原则
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本身就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复杂系统,那么对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的评价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必须考虑到这种复杂性,指标不但要系统全面地反映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的各个层次、各方面的因素,而且各个指标间又必须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才能构成一个严密的体系。
(三)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原则
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涉及的因素很多,比如协同创新主体的选择、研究人员的遴选、研究成果的归属、经费的投入与使用、平台建设、人事制度等等,这些因素中有些可以量化,有的则不能量化。因此,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必须坚持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同时从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的复杂性来看,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是不可替代的,它们共同体现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的全貌,在指标中都必须有所体现。
(四)简易可行性原则
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若评价指标体系太复杂,难以操作,高职院校势必会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等资源来应对评价。因此,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务必使评价指标简单,易于操作。
二、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思想
(一)评价面向结果,更面向过程
对高职院校的科技协同创新不能单纯地以结果来评价,因为结果只能从一个角度或者一定程度上代表高职院校的科技协同创新水平,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还包括许多因素,如科技政策、知识产权处置制度、人事制度、财务制度等等,这些因素反映在科技协同创新工作的过程中,根本不能直接体现出来,但它们却是高职院校开展科技协同创新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必须在指标体系中有所体现。对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的运行状况进行较为完整的综合性观测、分析与评价,是与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同时进行的过程性的测度。因而,评价不仅面向结果,更面向过程。
(二)系统全面对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进行评价
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复杂系统,结合重在促建设、促管理的评价目的。要促进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的健康发展、提高科技协同创新管理水平,就必须对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的诸多因素予以充分考虑并在指标中体现出来,通过评价指标引起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这样评价的目的才能真正实现。
(三)评价要分类
受区域、办学条件、办学历史的影响,,各高职院校的综合实力参差不齐,科技协同创新开展也会存在天然的差异,评价时应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应分别设计不同的指标和评价标准。如针对不同类型的评价对象(国家示范性和骨干高职院校、一般高职院校),设计不同内容的评价指标和评分标准。
三、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
本指标体系包含四个一级指标,,即科技协同创新规划及政策、科技协同创新组织及管理、科技协同创新条件及基础和科技协同创新活动及规模,它们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共同体现了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的开展状况。
(一)科技协同创新规划及政策
科技协同创新规划及政策是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高职院校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科技规划及政策,可以明确高职院校的长远科技协同创新定位及实现途径,可以为协同创新主体、研究人员创造良好的科学研究环境及学术氛围,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发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科技协同创新规划与政策指标(100分)的设立主要从对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的软环境进行评价的角度出发,包括科技协同创新中长期规划(20分)、会议制度(20分)、科研绩效考核制度(10分)、二级学院(系)规划(15分)、科技协同创新计划及经费投入(35分)等二级指标。科技协同创新中长期规划包括定位准确、有特色(10分)、可操作性(5分)和执行情况(5分)三个三级指标;会议制度包括理事会会议制度(5分)、监事会会议制度(5分)、学术委员会会议制度(5分)和执行委员会会议制度(5分)四个三级指标;科研绩效考核制度包括科研工作量评定办法(5分)和年度考核评定制度(5分)二个三级指标;二级学院(系)规划包括定位准确、有特色(5分)、可操作性(5分)和执行情况(5分)三个三级指标;计划及经费投入包括自筹经费设立的计划(5分)、经费投入政策体系及占总支出年度决算比例及经费投入增长情况(10分)、科技条件建设经费(10分)和科技协同创新管理经费(10分)四个三级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