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犯罪心理痕迹在侦破案件中的运用
[摘 要]根据洛卡德物质交换原理,犯罪分子在犯罪现场实施犯罪行为,必定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在现场上,自觉或不自觉地遗留下其活动的痕迹。依痕迹存在形式不同,可将现场犯罪痕迹分为物质痕迹和心理痕迹。侦查人员在勘查犯罪现场时,通常对手印、足迹等传统上的物质痕迹比较重视,但对心理痕迹即对犯罪嫌疑人作案时的心理特点重视不够。任何一个犯罪现场的形成,,都与犯罪行为人的内心活动分不开的,这就要求勘查人员能够依据犯罪心理学原理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将心理痕迹和物质痕迹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印证、相互支持,掌握更多的犯罪信息,为分析案情、刻画嫌疑人、确定侦查方向提供依据。
[关键词]犯罪心理痕迹;系列杀人案件
犯罪现场存在着有形的物质痕迹和无形的心理痕迹。犯罪现场的心理痕迹属于行为留痕的一种特殊的、抽象的反应形态,这些无形的心理特点通过犯罪行为间接地反映在犯罪现场有形的物质痕迹之中,客观地反映了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意识和心理活动。在犯罪现场勘查的实践中依据犯罪心理学的有关原理,,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推断出现场特定物质痕迹所反映出来的特定的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动机目的、作案时的心理活动、典型的个人性格、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特定特征,从而为寻找犯罪嫌疑人提供线索。
一、犯罪心理痕迹
所谓犯罪心理痕迹,指的是犯罪嫌疑人在犯罪现场作案过程中实施相关犯罪行为时,通过遗留在现场上有形物质痕迹或通过相关人员的记忆、描述而表现出来的犯罪嫌疑人特定、一致、典型的心理特点及其独特的思维现象。①它具有客观性、可知性、间接性、相对稳定性、人身特定性等特点。
现场心理痕迹以物质痕迹为载体,与物质痕迹所蕴含的内容具有一致性。现场心理痕迹通过物质痕迹得以体现,所以,以现场心理痕迹分析为基础,反过来分析物质痕迹,从而可以使物质痕迹的利用更科学合理,更有利于刑事案件的迅速侦破。
二、利用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系列杀人案件的重点内容②
(一)分析犯罪分子的个性特征
犯罪人为了实现犯罪目的以及受犯罪行为习惯的支配,实施同一类型的犯罪往往使用相同的作案手法。具体说来犯罪分子在第一次作案成功后,其行为方式在大脑皮层中建立了刺激,以后在相似条件下作案时,一般都会沿袭此类方法。
(二)分析犯罪分子实施犯罪活动的过程
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外化的结果。犯罪分子实施犯罪活动的过程应该是和其犯罪心理活动的过程相一致的。首先,根据犯罪心理痕迹,来分析犯罪现场案犯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进而对案犯可能的作案地域和侵害对象做出预测。其次,评价犯罪心理痕迹与犯罪现场诸犯罪信息之间的关系,是否相互验证,是否与犯罪行为的进程相符。
(三)犯罪人的年龄、性别、种族、职业、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等人口统计学特征
(四)犯罪人的生活习惯和日常活动规律
三、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的依据和理论基础
(一)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的依据
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的依据是犯罪信息源。犯罪心理痕迹是犯罪人的认知、情绪、意志等心理过程产生的心理固化物,其存在离不开与心理生理相关的物质痕迹等构成的现场,而现场能够提供关于犯罪的丰富的信息,即现场是犯罪信息源的集合。
(二)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的理论基础
根据行为与心理及影响、制约和决定心理活动的有关因素之间关系的心理学原理,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化,其实质主体状态与特定情境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行为人心理活动的产物和心理状态的反映。可以用这样的模式表示犯罪心理痕迹与犯罪人和基本案件事实的关系:犯罪心理痕迹→犯罪行为活动与犯罪人的心理活动及其状态→犯罪人的主体状态及现场情境→犯罪人和基本案件事实。
四、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研究的问题和挑战
1.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内隐性、或然性较大,缺乏明显的规律性,因此研究犯罪行为与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联系与识别,以及犯罪行为人的心理状态与影响、制约和决定其有关的主客观因素以及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较大的难度。
2.在对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提取中,不免会掺杂进勘查人员、侦查人员、知情人、证人的认知、情感、推理的主观因素,导致现场心理痕迹认知和认定的难度比较大。
3. 我国现行的刑侦体制中,学术研究和实际办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比较少,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对犯罪心理痕迹的系统研究,缺乏对侦破实践的理论指导,不利于犯罪心理痕迹的研究发展。
4.办案人员缺乏利用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全面和深层次的意识,缺乏犯罪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缺乏现场犯罪心理档案的收集和科学管理。
针对这些情况,要开展对犯罪现场
心理痕迹的研究和利用,就必须从理论研究和侦查实践两方面人手。既要重视和开展对犯罪心理痕迹的理论研究,又要重视和开展对犯罪心理痕迹侦查实践经验的收集和总结,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利用好犯罪现场心理痕迹这个宝贵的资源,让它们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犯罪心理痕迹;系列杀人案件
犯罪现场存在着有形的物质痕迹和无形的心理痕迹。犯罪现场的心理痕迹属于行为留痕的一种特殊的、抽象的反应形态,这些无形的心理特点通过犯罪行为间接地反映在犯罪现场有形的物质痕迹之中,客观地反映了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意识和心理活动。在犯罪现场勘查的实践中依据犯罪心理学的有关原理,,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推断出现场特定物质痕迹所反映出来的特定的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动机目的、作案时的心理活动、典型的个人性格、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特定特征,从而为寻找犯罪嫌疑人提供线索。
一、犯罪心理痕迹
所谓犯罪心理痕迹,指的是犯罪嫌疑人在犯罪现场作案过程中实施相关犯罪行为时,通过遗留在现场上有形物质痕迹或通过相关人员的记忆、描述而表现出来的犯罪嫌疑人特定、一致、典型的心理特点及其独特的思维现象。①它具有客观性、可知性、间接性、相对稳定性、人身特定性等特点。
现场心理痕迹以物质痕迹为载体,与物质痕迹所蕴含的内容具有一致性。现场心理痕迹通过物质痕迹得以体现,所以,以现场心理痕迹分析为基础,反过来分析物质痕迹,从而可以使物质痕迹的利用更科学合理,更有利于刑事案件的迅速侦破。
二、利用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系列杀人案件的重点内容②
(一)分析犯罪分子的个性特征
犯罪人为了实现犯罪目的以及受犯罪行为习惯的支配,实施同一类型的犯罪往往使用相同的作案手法。具体说来犯罪分子在第一次作案成功后,其行为方式在大脑皮层中建立了刺激,以后在相似条件下作案时,一般都会沿袭此类方法。
(二)分析犯罪分子实施犯罪活动的过程
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外化的结果。犯罪分子实施犯罪活动的过程应该是和其犯罪心理活动的过程相一致的。首先,根据犯罪心理痕迹,来分析犯罪现场案犯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进而对案犯可能的作案地域和侵害对象做出预测。其次,评价犯罪心理痕迹与犯罪现场诸犯罪信息之间的关系,是否相互验证,是否与犯罪行为的进程相符。
(三)犯罪人的年龄、性别、种族、职业、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等人口统计学特征
(四)犯罪人的生活习惯和日常活动规律
三、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的依据和理论基础
(一)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的依据
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的依据是犯罪信息源。犯罪心理痕迹是犯罪人的认知、情绪、意志等心理过程产生的心理固化物,其存在离不开与心理生理相关的物质痕迹等构成的现场,而现场能够提供关于犯罪的丰富的信息,即现场是犯罪信息源的集合。
(二)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的理论基础
根据行为与心理及影响、制约和决定心理活动的有关因素之间关系的心理学原理,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化,其实质主体状态与特定情境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行为人心理活动的产物和心理状态的反映。可以用这样的模式表示犯罪心理痕迹与犯罪人和基本案件事实的关系:犯罪心理痕迹→犯罪行为活动与犯罪人的心理活动及其状态→犯罪人的主体状态及现场情境→犯罪人和基本案件事实。
四、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研究的问题和挑战
1.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内隐性、或然性较大,缺乏明显的规律性,因此研究犯罪行为与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联系与识别,以及犯罪行为人的心理状态与影响、制约和决定其有关的主客观因素以及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较大的难度。
2.在对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提取中,不免会掺杂进勘查人员、侦查人员、知情人、证人的认知、情感、推理的主观因素,导致现场心理痕迹认知和认定的难度比较大。
3. 我国现行的刑侦体制中,学术研究和实际办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比较少,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对犯罪心理痕迹的系统研究,缺乏对侦破实践的理论指导,不利于犯罪心理痕迹的研究发展。
4.办案人员缺乏利用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全面和深层次的意识,缺乏犯罪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缺乏现场犯罪心理档案的收集和科学管理。
针对这些情况,要开展对犯罪现场
心理痕迹的研究和利用,就必须从理论研究和侦查实践两方面人手。既要重视和开展对犯罪心理痕迹的理论研究,又要重视和开展对犯罪心理痕迹侦查实践经验的收集和总结,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利用好犯罪现场心理痕迹这个宝贵的资源,让它们发挥出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