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有婚外情求助林徽因
沈从文追求张兆和的故事,自不多言。他硬是凭着一股子韧劲,追到了他心目中的“女神”。1933年9月9日,沈从文在北平中央公园与张兆和结婚。
两人个性的差异显现出来
沈从文和张兆和新婚后的生活,算得上如胶似漆,幸福甜蜜。但两人毕竟相差8岁,经历迥然不同,当激情退去,回归平谈的时候,两人个性的差异还是显现出来。
沈从文虽是乡下人,但天性浪漫,而张兆和却要务实得多。张兆和曾经写信给沈从文说:“不许你逼我穿高跟鞋烫头发了,不许你因怕我把一双手弄粗糙为理由而不叫我洗东西做事了,吃的东西无所谓好坏,穿的用的无所谓讲究不讲究,能够活下去已是造化。”这种家事的琐碎,让沈从文对婚姻有了不同往日的看法。其中,最能反映这种心态的,就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
沈从文说,《边城》是他将自己“某种受压抑的梦写在纸上”,而这种“受压制的梦”, ,是“情感上积压下来的一点东西”。后来,沈从文含蓄地承认:《边城》是他在现实中受到婚外感情引诱而又逃避的结果。
沈从文婚外恋的对象是诗人高青子。当时,高青子在熊希龄家当家庭教师。有一次沈从文去拜访熊希龄,熊希龄不在,高青子出面接待,初次见面双方都留下了好印象。一个月后,两人又一次相见,高青子故意按照沈从文某小说描述的情节打扮自己。高青子是沈从文的铁杆粉丝。她这样的穿着,无疑是在传达一种无声的信息。她已经含蓄地表达了对沈从文的好感。沈从文何等敏感,自然心领神会,两人越走越近。
1936年春节刚过,沈从文与高青子的婚外恋在平静的家庭中掀起了令人不安的波澜,他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告诉了张兆和,张兆和感到意外、震惊和不解,一气之下回了苏州娘家。沈从文每天给妻子写一封长信,坦白地表明他对北京的一位年轻的女作家(高青子)的爱慕和关心,其中一句伤心的话引起张兆和的嫉恨。痛苦、无助的沈从文想到了林徽因,他想到这位才女经受过诸多情感的考验,他在寒冷的风中落泪,赶到梁家,向林徽因倾诉。
林徽因劝其斩断婚外情
沈从文在林徽因面前为自己辩护,他不能想象这种感觉同他对妻子的爱有什么冲突,当他爱慕和关心某个女性时,他就是这样做了,他可以爱这么多的人和事,他就是那样的人嘛。
林徽因面对好友的情感纠葛和生活烦恼,写信回复。1936年2月27日,沈从文收到林徽因的来信,林徽因信中表示:“你希望抓住自己的理性,也许找个聪明的人帮忙整理一下你的苦恼或是‘横溢的情感’,设法把它安排妥帖一点,你竟找到我来,我懂得的。”
后来,林徽因提了一个很耐人寻味的建议,让他去找金岳霖谈谈,“他真是能了解同时又极客观、极懂得人性,虽然他自己并不一定会提起他的历史”。
而沈从文并没有挥剑斩情丝,抗战爆发后,沈从文和高青子先后在1938年到了昆明,据曾与高青子同住在昆明市玉龙堆四号的室友、女诗人徐芳在接受访谈中表示,当时对沈高两人的往来,流言是颇多的,主要在于沈从文早已有了家室。而作家孙陵在《浮世小品》书中,有着近距离的观察,他说:“沈从文在爱情上不是一个专一的人,他追求过的女人总有几个人,而且,他有他的观点,他一再对我说:‘打猎要打狮子,摘要摘天上的星里,追求要追漂亮的女人。”’
最终,深爱妻子的沈从文及时刹车了,然而这种“灵魂的出轨”虽没导致家庭破裂,却加深了夫妻间的不理解。巧合的是,后来沈从文与高青子在西南联大重逢。这段时间两人同在西南联大,他们的交往就更加密切了。
沈从文有篇小说《看虹录》写于1941年7月,后来在1943年3月重新改写,并发表于同年7月15日的《新文学》第一卷第一期。故事叙述一个作家身份的男子,在深夜去探访情人,窗外雪意盎然,室内炉火温馨,心灵早已相通的两人,在这愉悦的气氛中放纵了自己,他们向对方献出自己的身体。
小说插入大量抽象的抒情与议论来体现沈从文的独特思索,他进行多种文本的实验,既有隐喻的语言模式,又有转喻式的多种故事结构方式,再加上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沈从文刻意要把这段婚外情,写得隐晦,因此这小说是晦涩难懂的。
13年后给妻子写下忏悔书
只是,与长久的婚姻比起来,短暂的婚外恋要脆弱得多,高青子最终选择退出,据说后来嫁了个工程师。
沈从文和高青子的关系没有一直维持下去。高青子就像一颗流星在沈从文生命的天空划过。彩云易散,霁月难逢。短暂的婚外恋情敌不过稳定、漫长的家庭生活,这注定是沈从文生命中的一段插曲。
半个多世纪以后,张兆和还为这曾经有过的波澜耿耿于怀,她说高青子长得很美,为了中止对他们家庭的干扰, ,亲友还为高青子介绍过对象。1946年,沈从文为纪念结婚十三年创作同名小说《主妇》,总结了自己十多年的情感历程,也是写给妻子的忏悔书。
虽然生活中有诸多不和谐,但张兆和始终是沈从文心目中的女神,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也多受益于这场婚姻。二姐张允和回忆,“1969年,沈从文下放前夕,站在乱糟糟的房间里,他从鼓鼓囊囊的口袋中掏出一封皱巴巴的信,又像哭又像笑地对我说:‘这是她(张兆和,此时已下放湖北成宁)给我的第一封信。’他把信举起来,面色十分羞涩而温柔……接着就哭起来,快七十岁的老头儿哭得像个小孩子一样又伤心又快乐。”
两人个性的差异显现出来
沈从文和张兆和新婚后的生活,算得上如胶似漆,幸福甜蜜。但两人毕竟相差8岁,经历迥然不同,当激情退去,回归平谈的时候,两人个性的差异还是显现出来。
沈从文虽是乡下人,但天性浪漫,而张兆和却要务实得多。张兆和曾经写信给沈从文说:“不许你逼我穿高跟鞋烫头发了,不许你因怕我把一双手弄粗糙为理由而不叫我洗东西做事了,吃的东西无所谓好坏,穿的用的无所谓讲究不讲究,能够活下去已是造化。”这种家事的琐碎,让沈从文对婚姻有了不同往日的看法。其中,最能反映这种心态的,就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
沈从文说,《边城》是他将自己“某种受压抑的梦写在纸上”,而这种“受压制的梦”, ,是“情感上积压下来的一点东西”。后来,沈从文含蓄地承认:《边城》是他在现实中受到婚外感情引诱而又逃避的结果。
沈从文婚外恋的对象是诗人高青子。当时,高青子在熊希龄家当家庭教师。有一次沈从文去拜访熊希龄,熊希龄不在,高青子出面接待,初次见面双方都留下了好印象。一个月后,两人又一次相见,高青子故意按照沈从文某小说描述的情节打扮自己。高青子是沈从文的铁杆粉丝。她这样的穿着,无疑是在传达一种无声的信息。她已经含蓄地表达了对沈从文的好感。沈从文何等敏感,自然心领神会,两人越走越近。
1936年春节刚过,沈从文与高青子的婚外恋在平静的家庭中掀起了令人不安的波澜,他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告诉了张兆和,张兆和感到意外、震惊和不解,一气之下回了苏州娘家。沈从文每天给妻子写一封长信,坦白地表明他对北京的一位年轻的女作家(高青子)的爱慕和关心,其中一句伤心的话引起张兆和的嫉恨。痛苦、无助的沈从文想到了林徽因,他想到这位才女经受过诸多情感的考验,他在寒冷的风中落泪,赶到梁家,向林徽因倾诉。
林徽因劝其斩断婚外情
沈从文在林徽因面前为自己辩护,他不能想象这种感觉同他对妻子的爱有什么冲突,当他爱慕和关心某个女性时,他就是这样做了,他可以爱这么多的人和事,他就是那样的人嘛。
林徽因面对好友的情感纠葛和生活烦恼,写信回复。1936年2月27日,沈从文收到林徽因的来信,林徽因信中表示:“你希望抓住自己的理性,也许找个聪明的人帮忙整理一下你的苦恼或是‘横溢的情感’,设法把它安排妥帖一点,你竟找到我来,我懂得的。”
后来,林徽因提了一个很耐人寻味的建议,让他去找金岳霖谈谈,“他真是能了解同时又极客观、极懂得人性,虽然他自己并不一定会提起他的历史”。
而沈从文并没有挥剑斩情丝,抗战爆发后,沈从文和高青子先后在1938年到了昆明,据曾与高青子同住在昆明市玉龙堆四号的室友、女诗人徐芳在接受访谈中表示,当时对沈高两人的往来,流言是颇多的,主要在于沈从文早已有了家室。而作家孙陵在《浮世小品》书中,有着近距离的观察,他说:“沈从文在爱情上不是一个专一的人,他追求过的女人总有几个人,而且,他有他的观点,他一再对我说:‘打猎要打狮子,摘要摘天上的星里,追求要追漂亮的女人。”’
最终,深爱妻子的沈从文及时刹车了,然而这种“灵魂的出轨”虽没导致家庭破裂,却加深了夫妻间的不理解。巧合的是,后来沈从文与高青子在西南联大重逢。这段时间两人同在西南联大,他们的交往就更加密切了。
沈从文有篇小说《看虹录》写于1941年7月,后来在1943年3月重新改写,并发表于同年7月15日的《新文学》第一卷第一期。故事叙述一个作家身份的男子,在深夜去探访情人,窗外雪意盎然,室内炉火温馨,心灵早已相通的两人,在这愉悦的气氛中放纵了自己,他们向对方献出自己的身体。
小说插入大量抽象的抒情与议论来体现沈从文的独特思索,他进行多种文本的实验,既有隐喻的语言模式,又有转喻式的多种故事结构方式,再加上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沈从文刻意要把这段婚外情,写得隐晦,因此这小说是晦涩难懂的。
13年后给妻子写下忏悔书
只是,与长久的婚姻比起来,短暂的婚外恋要脆弱得多,高青子最终选择退出,据说后来嫁了个工程师。
沈从文和高青子的关系没有一直维持下去。高青子就像一颗流星在沈从文生命的天空划过。彩云易散,霁月难逢。短暂的婚外恋情敌不过稳定、漫长的家庭生活,这注定是沈从文生命中的一段插曲。
半个多世纪以后,张兆和还为这曾经有过的波澜耿耿于怀,她说高青子长得很美,为了中止对他们家庭的干扰, ,亲友还为高青子介绍过对象。1946年,沈从文为纪念结婚十三年创作同名小说《主妇》,总结了自己十多年的情感历程,也是写给妻子的忏悔书。
虽然生活中有诸多不和谐,但张兆和始终是沈从文心目中的女神,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也多受益于这场婚姻。二姐张允和回忆,“1969年,沈从文下放前夕,站在乱糟糟的房间里,他从鼓鼓囊囊的口袋中掏出一封皱巴巴的信,又像哭又像笑地对我说:‘这是她(张兆和,此时已下放湖北成宁)给我的第一封信。’他把信举起来,面色十分羞涩而温柔……接着就哭起来,快七十岁的老头儿哭得像个小孩子一样又伤心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