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婚姻满意度调查及满意婚姻设想
婚姻满意度是衡量婚姻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已婚夫妇对其婚姻关系满意程度的主观感觉,是评估两性的交往方式及其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夫妻之间的相互依赖和亲密联系,使得婚姻关系成为所有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稳固、最持久和最深刻的关系。看似稳定的婚姻并不一定是满意的婚姻,婚姻中的夫妻也不一定是幸福的。维持婚姻的因素有诸多方面,而幸福婚姻的影响因素则是婚姻生活的满意程度。
那么怎样让人们的婚姻生活质量更高、感到婚姻生活更幸福和对婚姻更满意将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所在,希望本研究对处于婚姻困扰中的人和意欲提高婚姻质量、寻求婚姻幸福的人有所帮助。
对陕西、河南、四川、黑龙江、甘肃、福建、安徽、辽宁、甘肃、贵州、湖南、山东、北京等省市30多个城市不同年龄、婚龄、职业等人群进行抽样测量,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70份,回收有效问卷1136份,问卷有效率百分比为894%。
1中国家庭目前婚姻状况报告
1.1婚姻状况报告
通过对全国30多个地区婚姻状况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家庭目前的婚姻状况,如图1所示。
量表结果分析中定义了婚姻的三种状态,即:婚姻维持状态、婚姻满意状态和婚姻幸福状态。婚姻维持状态即婚姻的满意度不高,处于维持阶段;婚姻满意状态即处于中间状态,可以定义为基本满意;婚姻幸福状态即婚姻满意度高,可以定义为幸福状态。全国范围内,婚姻维持的夫妻约占341%,婚姻满意的夫妻约占403%,婚姻幸福的夫妻约占258%。
通过调查统计得出全国各地区婚姻状况,见表1。
1.2影响婚姻状况相关因素报告
在中国家庭目前整体婚姻状况的基础上,我们对《婚姻满意度量表》中影响婚姻满意度的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见表2。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影响婚姻满意度各因素中,满意度最高的因素是夫妻间权力与承担的义务,而不满意度最高的因素是夫妻间的交流及相互间的理解程度。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人们对影响婚姻满意度各因素不同的重视程度,进而对婚姻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2提升中国婚姻满意度的设想
2.1提升婚姻满意度设想
对婚姻满意度进行研究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构建婚姻和谐关系,保持夫妻满意婚姻状态。通过研究分析,得出影响婚姻满意度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我们对提升婚姻满意度提出设想。
2.1.1让爱情在婚姻中保鲜婚后生活,尤其是几十年婚姻生活的夫妻,往往都淡忘了最初相恋时的爱情滋味,那么让爱情保鲜对于提升婚姻满意度尤为重要。夫妻要保持相互欣赏,相互宽容,多发现对方身上的美,不吝惜赞美和鼓励对方;依照夫妻共同爱好或是以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安排定期的夫妻共同活动,如运动、旅游、看电影等等,以增进夫妻交流的机会,制造共同的话题,促进文化背景与价值观的融合度;记住特殊的纪念日,适当地营造意外惊喜或小浪漫,以增进相互的关爱程度,为婚姻生活增添色彩和激情;夫妻之间不能忽略仪式性的举动,当然是夫妻间私有的,如每天的拥抱或者亲昵,这是个体生理和心理的共同需要,是内心安全感和满足感的需要,更是保持夫妻情感温度的最好方式。
2.1.2有效沟通,增进相互理解夫妻间的沟通要注意方式和内容。从沟通方式来看,夫妻双方应学会耐心倾听对方,不论观点是否一致、是否得到赞同,都要耐心听完对方的讲话再发表自己的观点,以此增进夫妻间的相互尊重,更避免话不投机半句多的争吵;除语言沟通之外,还可以采取文字沟通的方式,对于夫妻容易争吵的情况,这样的沟通方式更为有效,由此逐步进入心平气和的交流状态。从沟通的内容来看,夫妻沟通除日常生活必须之外,更需要敞开心扉,相互倾诉内心的真实感受,如对对方处事的感觉和感受、个人的喜乐好恶、心事心情等,如此才能更深入的增进夫妻的相互了解、理解,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矛盾,以增进夫妻的融合度。
2.1.3提升性生活质量提升性生活质量,首先要提升对夫妻性生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消除害羞与被动的心理,将其视为美好幸福的必修课;可以共同学习相关性知识,增强相互之间对性的了解;夫妻双方要对彼此性生活的感受进行交流,了解各自的喜好,不断磨合、积累经验;适当地掌握性爱技巧,制造浪漫情趣,同时注重情感融合;对于不能适应的特殊状况,切忌责备、逃避等,夫妻要相互支持安慰,并积极解决问题,以达到夫妻间性生活的和谐。
2.1.4彼此信任,建立平等的夫妻关系信任是婚姻稳固的基石,夫妻对于对方的工作、社交、朋友、经济应予以充分的信任,猜疑担忧非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使夫妻情感出现裂痕,同时夫妻也应适时地将自己的工作、生活等情况与对方分享,去获得对方的理解,以更好地维持彼此的信任。
婚姻生活中要建立平等的夫妻关系,夫妻不是商场,不能计较强弱多少,无论对方的工作、地位、经济状况如何,如果要继续生活下去,夫妻就应彼此支持,找到家庭分工的平衡点,各自承担该负起的责任,做好自己份内的事,以避免由于心理不平衡而造成的责备、委屈、抱怨等,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夫妻要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协调一致地处理经济等家庭事务。
2.1.5提升个性相容性在婚姻中夫妻的个性没有绝对的好与坏,重点是夫妻个性是否能够相互融合。一般看来,夫妻中有人具有宽容、大度的个性更容易维持婚姻满意与和谐。进入婚姻之后,夫妻双方的个性是既定的,因此就需要夫妻在生活中不断地进行磨合,不要唯我独尊、过分强求对方的改变,应学会接纳配偶个性和习惯中自己不能认同的部分,正确看待夫妻之间的差异,寻找恰当的方式去平衡彼此的不同;彼此都应从自身着眼去发现不足,做出适当的调整,逐渐达到彼此契合;习惯需要养成,两个个体建立共同家庭的过程,也是共同习惯养成的过程,因此,看待夫妻间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差异应具有长远眼光,不能操之过急或是放任自流,更不能相互指责和抱怨,应共同努力积极行动,逐步提升夫妻间个性的相容性。
2.1.6观念的相互理解和认同人的认知方式和认知水平会随着不断的成长和认识而改变,婚姻中夫妻间对于事物的认知与观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长久维持婚姻的美满,就要求夫妻双方都放开眼界,提升自身的素养,学会以科学、客观的认知方式去感知婚姻生活中的人与事,调整自己的观念和态度;要学会敞开心扉去认同对方,适时地站在对方的视角去理解对方,即使不同意对方的观念也要允许对方意见的存在;了解男人与女人对待婚姻的不同态度,认同这种不同态度的合理性,客观看待男女对于婚姻态度的差异性,进而调整自己在婚姻中的角色和位置,以增进夫妻间的理解与认同。
2.1.7提升情绪调节的能力生活中人们都不可避免地会有各种情绪,在家庭中彼此的情绪会相互传染,夫妻之间更是如此,因此需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夫妻相处,要学会认识自己和对方的情绪,用心去感知彼此的情绪状态;积极地进行沟通,主动倾诉自己的情绪或是了解对方产生情绪的原因,避免夫妻间的误解和消极情绪的传递;找到适合夫妻双方的情绪宣泄方式,学习情绪调节的方法,学会控制情绪,建立积极情绪。
2.1.8共同分担和应对压力现实的生活中,无论是夫妻中的个体,还是整个家庭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和冲突,需要进行选择和决策,这就使人感到压力。在婚姻生活中遇到种种压力时,需要夫妻共同去分担,单方面逃避或是假装坚强会让对方觉得不被信任、不被重视,引发夫妻矛盾;夫妻之间要相互倾诉,如此可以缓解内心的压力,得到支持和力量,也可以获取多一份的意见、多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夫妻一同去承受压力、应对压力会更深层地增进彼此的感情,使婚姻生活更加稳固。
2.1.9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生活中不仅是夫妻关系,还有父母、孩子等,因此和谐的氛围不仅对于整个家庭有益,更能提升婚姻生活的满意度。家庭生活中,要用心对待周围的人,关心、鼓励、支持、帮助大家;在处理婆媳叔嫂等关系问题上,要懂得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体谅配偶的难处;跳出无关紧要的琐事,给予更多的宽容和理解;避免过多的要求,夫妻间保持轻松自在地相处。
2中国家庭满意婚姻标准设想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对中国家庭满意婚姻标准进行如下设想:(1)夫妻之间有共同的文化背景,能够和谐相处、互相理解。(融洽的角度)(2)双方能够理解和认同彼此的价值观。(价值观的角度)(3)夫妻双方对婚姻能够互相理解和充分认知。(对婚姻认可的角度)(4)夫妻双方业余活动丰富,相互参与性强。(业余爱好的角度)(5)夫妻之间个性相和,能够互相理解个性的差异。(个性角度)(6)夫妻之间权利的合理分配,
,能够尽到对家庭的照顾和角色的义务。(权利角度)(7)夫妻之间能够保持良好的沟通效率和质量。(沟通角度)(8)夫妻之间能彼此认同,对对方人品和行为有一个客观认知,保持良好的信任态度。(信任的角度)(9)夫妻之间在对待问题和冲突的时候,能够理性和平和的对待,通过沟通和协商达到解决问题的结果。(解决问题角度)(10)夫妻之间对性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彼此尊重和满足对方需求,保持良好的性生活频率和质量。(性生活角度)(11)夫妻之间收入和支出稳定和合理性,满足基本物质需要的基础上,还能提供一定精神层面的满足。(经济角度)(12)夫妻双方对工作保持一定的热忱,工作内容和环境较为满意,能够体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工作角度)(13)夫妻双方在教育子女和赡养父母的问题上,观念吻合,正确教育子女健康成长,孝敬父母关系融洽。(家庭角度)(14)夫妻双方朋友和交际能够和睦相处,正确处理朋友和工作、家庭的关系,保持良好的家庭交际环境。(交际圈角度)
3讨论
本文应用《婚姻满意度》量表对目前中国家庭婚姻状况及影响婚姻满意度的各因素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提出了提升婚姻满意度的设想及满意婚姻标准的设想,丰富了这一领域的研究,为婚姻满意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为人们衡量婚姻是否满意提供了可参考的标准。
本文的创新点:第一做出了中国家庭目前婚姻状况的报告;第二提出了中国家庭满意婚姻标准设想,为中国家庭的婚姻满意状况提出了客观、有价值的参考。
本研究的不足:理论建树不多。本文只局限于调查统计分析中国家庭的婚姻状况,并提出满意婚姻标准的设想,并没有继续把这些分析结果上升为各种理论,
,形成学派,以构筑起比较完善的关于婚姻满意度的理论解释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