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样式

华裔作家韩素音,婚外情成就好莱坞大片《生命恋》

 韩素音,著名华裔作家,著有大量小说和散文,得到过甘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接见。相对于文学上的造诣,她的情感生活更富有传奇色彩,先后有三段婚姻和两段荡气回肠的恋情,特别是和英国《泰晤士报》战地记者伊恩·莫里森的恋情更是堪称绝唱。
  当得知伊恩在朝鲜战场殉职后,她以两人的爱情为主线,创作了自传小说《瑰宝》,小说出版后引起了巨大轰动,美国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把《瑰宝》搬上银幕,译名《生死恋》。
  难言爱情
  1948年圣诞节,韩素音带着养女蓉梅从英国返回香港,在玛丽医院戈登·金的妇产科找到一份当助理医生的工作,月薪700港元,她一个人用绰绰有余,可是要养活蓉梅,替她买衣服,供她上学,就有点拮据了。
  工作中,韩素音要进行手术,要查病房,还要去西营盘医院诊治门诊病人,她的才能在于诊断,在于嗅出疾病,她能听见别人听不见的微弱的心脏杂音,能通过叩击听出别人会忽略的胸腔里的病变,可是她不会麻利地缝好普通的阑尾切口,好在戈登很有耐心。
  她平时最大的活动就是到医生詹姆斯的家里做客,詹姆斯对于具有东方美女气质的韩素音很是欣赏,对蓉梅也是亲昵有加。
  1949年1月份的一天,韩素音像往常一样,带着女儿到詹姆斯家过周末。就在几个人闲聊时,突然进来一位男子,他长着一头红褐色头发,手里拿着一只掸族布包,男子身材不算高,走起路来却像只暹罗猫,步子很稳健。“素音,我给你介绍一个朋友,伊恩·莫里森,《泰晤士报》驻香港的记者,他的老爸乔治·莫理循你应该不陌生吧?”
  韩素音对于莫理循早有耳闻,他是清末民初担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曾担任袁世凯等四任民国总统的政治顾问,对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政治、外交有不小的影响力。莫理循还曾在中国很深入地旅游、考察,出版过《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的书,他收藏的大量东方学文献及其通讯、日记,还有几千幅图片,成为研究当时中国历史、了解各地风俗民情的珍贵资料。
  韩素音一阵悸动,她在英国时就拜读过莫理循的《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当时还为他的文笔所折服,没想到在香港能认识到他的儿子。伊恩说他在一年前还效仿父亲去过中国西北,游过敦煌石窟。“我也算是一个中国通呢!”
  就这样,在两人的聊天中,明亮的下午渐渐地融化到夜色中去,窗外棵棵屹立着的大树已聚起了浓浓的夜色。在起身去吃饭的瞬间,韩素音看到伊恩踏着猫一般轻轻的脚步,这个轻微的动作让韩素音充满了激动。
  第二天,韩素音收到伊恩写来的一封信,约请她星期三休息的那天去他家里吃饭,韩素音有点拿不定主意,于是找到朋友安妮,想听听她的忠告。“上帝在关闭你一扇窗户的时候,会给你打开另外一扇大门。”
  韩素音知道安妮的意思,半年前因为她的第一任丈夫战死,不应该就此关闭情感的阀门,而应该勇敢接受另外一份情感。韩素音接受了伊恩的邀请,即使不是为了爱情,也不应该拒绝一个朋友真诚的邀请。
  近距离的和伊恩在一起,她发现伊恩热爱中国文化,对时局的发展也有着和她相同的看法。在伊恩的侃侃而谈中,韩素音忽然觉得沉闷的生活像向日葵那样金黄灿烂,时间也在那一刻停滞了。
  三天后,韩素音再次收到伊恩的来信:亲爱的素音,或许在我第一眼看到你的时候就爱上了你。大胆的求爱让韩素音不知所措,还在犹豫时,伊恩炽热的信件再次摆在了她的信箱里。韩素音一方面不知道如何应付,一边却矛盾地期待着伊恩的来信。站在阳台上,她发现了鹡鸰和噪鹛动听的歌声,优美的舞姿,还发现了鹧鸪和黄鸟黎明时的合唱。
  然而甜蜜难掩相爱的障碍,一个37岁的离家万里的英国驻香港记者,一个33岁带着孩子的遗孀,这样的恋情注定会遭到闲言碎语。同时,欧亚混血儿的身份也让韩素音总觉得低人一等,伊恩固然对种族偏见嗤之以鼻,但韩素音不得不忧虑,更重要的是,她想要回到内地,她作为“赤色分子”的名声在香港惹人注目,而伊恩作为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显然很难获准去北京工作。
  韩素音变得迷茫起来,这份毫无前途的感情让她痛苦不堪。为了理清思绪,北京商务调查公司,也为了让这段恋情冷却下来,韩素音决定返回重庆一段时间。
  然而返回重庆后,韩素音发现空间距离并没有拉开心灵的距离,她开始想念伊恩,“他会给我写信吗?信里究竟又写些什么呢?”几天后,她接到了詹姆斯的电话,全是伊恩的信息,“你还不快点回来,下次见到他可能已经疯了!”对恋情的犹豫,被对伊恩的担心所击溃,在重庆没有呆一个星期她就购买了回香港的机票。
  一再误解
  在机场韩素音见到了伊恩,而他身边站立的是蓉梅。原来自从韩素音走后,他每天都回到机场,等着从重庆飞往香港的这趟航班。韩素音给了伊恩一个热情的拥抱,像阔别多年的情人。
  之后两人有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两人长时间的在山间默默漫步,或坐在被太阳晒热的石头上与蜥蜴为伴。伊恩时而讲起他自己之前生活中的片断,以及他的父亲莫里循博士,一个相信对孩子必须严加管束的人。韩素音则说起了重庆和她的三叔,浓郁的地方风情让伊恩浮想联翩,“真的有意思,你必须把它写下来!”更让韩素音放心的是,伊恩很喜欢蓉梅,他带着蓉梅一边吃口香糖一边看连环画,有时看电影,有时去浅水湾游泳。
  可就在这时,伊恩没有任何征兆地消失了。几天后,她总算从詹姆斯口中打听到消息:他可能回英国了。韩素音憎恨伊恩不辞而别,她想写信问清楚,却没有他英国的住址。詹姆斯安慰说:“你也知道,他只是被派遣到这里的记者,随时都可能离开,你就……”
  詹姆斯的欲言又止,让韩素音觉得伊恩一定有事隐瞒。在韩素音的再三恳求下,詹姆斯犹豫地道出了一个让她震惊的真相:8年前伊恩已经结婚,还有一个可爱的女儿,现在他们定居在新加坡,回英国只不过是到新加坡看望妻女的借口。
  就在韩素音极度愤慨时,伊恩正遭遇到了巨大的难题,返回新加坡之后,他向妻子说出了和韩素音的恋情,然而妻子不同意离婚,妻子还表示如果伊恩继续执迷不悟,她会游说《泰晤士报》把他派遣到其他国家。  半个月后,韩素音收到了伊恩从新加坡发来的信件,“我有那么多原料和机械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可是比这一切都重要的,是我们的爱情,我要同你结婚。”韩素音愤恨难当,这个道貌岸然的家伙在和妻子柔情蜜意时,还在对她谎话连篇,她给伊恩回了一封简短的信,“我比你所认识的任何女人都更苛求。”
  伊恩返回香港后,他向韩素音坦白了自己的婚姻事实,“可是我的妻子不同意离婚。”韩素音反唇相讥:“我一点也不感到惊奇,我怎么能那么容易就指望你离婚呢?” 之后一个星期,伊恩的信件塞满了韩素音的邮箱,她不想再看伊恩冠冕堂皇的解释,而是把信件丢弃在一个纸箱子里。可到11月中旬,她再也没有接到伊恩的信件。詹姆斯告诉了她非常残酷的消息:由于圣诞节快到了,伊恩要回新加坡履行一个父亲和丈夫的责任。
  伊恩的再次不辞而别让韩素音痛彻心扉:两个在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上都陷于困顿的人,把爱情当做摆脱困境的方案时,这爱情注定只是短暂的沉迷。
  1950年3月初,韩素音的心情像春天的毛毛雨,有一天信箱里突然出现了伊恩的来信,“我写这封信是要告诉你,我爱你。”伊恩没有放弃这段恋情,,他返回新加坡只不过是和妻子商量离婚的事情,而妻子在他的劝说下,已经答应两年后如果伊恩还这么执着,她就离婚。“我之所以两次不辞而别,确实对两人的恋情犹豫过,但对你的思念战胜了犹豫。”韩素音拿着信冲上山顶,望着灰色的海面,她的心情顿时明亮起来。
  韩素音盼望着伊恩的归期,等来的却是封怪异的来信,“如果你愿意,就让我们为爱而私奔吧!”信件里,伊恩没有提到这么做的原因。
  韩素音不明白,伊恩的妻子已经不再是两人恋情的障碍,他为什么还要采取这样的方式。韩素音给伊恩的回信铿锵有力:当初她从英国回到香港是因为她心系中国,如果为了爱情抛弃这份爱国心她做不到。
  韩素音怎么也不会想到,此时伊恩正面临着艰难的抉择: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他被《泰晤士报》派遣到朝鲜当一名战地记者,他可以选择拒绝,但英国媒体就没有了他的立足之地,如果奔赴朝鲜,他不知道还能否活着回来。可恋情超越了事业,他决定和韩素音私奔。
  韩素音的断然拒绝,让伊恩非常伤心。六天后,伊恩从新加坡给韩素音发了一封电报:我要去朝鲜。韩素音双手战栗着,她责怪伊恩这么重要的事情不和她商量,哪怕是早点告诉她也好。
  出发的那一天,韩素音到机场送别,在登机的瞬间,伊恩转身朝韩素音笑了笑。韩素音伤心不已,伊恩是名记者,他要为报纸“制造”出战争,战争的局势和情况,战争的规模和原因,或者没有原因,都是记者们写出来的。而她又算什么呢?“在战争中,在一个没有信念的时代,在问题成堆的时候,爱情不是胡闹吗?”韩素音呢喃自语。
  爱情绝唱
  彻底失去伊恩的消息,韩素音的生活再次布满了灰暗,为了减轻对伊恩的思念,她没日没夜地工作,很快她的神经性痢疾再次发作了。在返回和伊恩经常散步的石子路时,她仿佛看到了伊恩的影子。
  回到家,她把对伊恩的思念倾泻到了纸张上,可在信封上写地址时却犯难了,往哪儿寄呢?难道写“朝鲜战争”转交?无法把自己的思念转交给伊恩,韩素音只好把这份强烈的思念铺在笔记本上,她要等伊恩回来时一并给他。
  韩素音开始关注各种媒体对朝鲜战争的报道,可伊恩的消息少之又少。8月份的一天,韩素音到朋友希拉家玩,第二天早上她和蓉梅下楼吃早饭时,希拉打开报纸叫了起来:“哦,素音!”
  韩素音接过报纸,她浑身颤抖着:伊恩遇难了,他的吉普车被一颗地雷炸飞了,他和另外两个记者当场被炸死。既爱又恨的伊恩死了!韩素音木讷呆立着,目光停留在报纸上,新闻只是一个标题新闻,没有半点详细的内容。韩素音翻阅其他的媒体,希望能找到相关的报道,可只能一次次的失望。
  就在韩素音万念俱灰时,她收到了伊恩从朝鲜发来的信。“伊恩没有死,肯定是搞错了。”韩素音的手抖动着撕开信件。信件是伊恩到朝鲜第三天发出的,伊恩在信中表示,八年的战地记者生涯让他目睹了西方主流价值的崩溃,“我的内心充满了困惑和焦虑,和你的爱情是对我心灵的拯救,我想从你的执著和坚强中汲取力量,同时也寄托我对作为自己第二故乡的中国的思念。”
  信中还讲述了和他妻子的离婚大战,“亲爱的,只要我们再坚持两年的时间就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我们在一起了。”韩素音无语泪流:原来伊恩和妻子的婚姻早就没有了感情。
  “我手里拿着伊恩的笔迹,他写的字,他怎么可能死了呢?”然而片刻自我安慰后,韩素音又不得不接受伊恩已经殉职的事实。一天后,她再次收到了伊恩的信件,信件中讲述了他收到到朝鲜战场任命后的艰难抉择。韩素音再次哽咽起来:伊恩冒着被英国唾弃的风险,选择了和自己的爱情,是她的误解让他毅然选择去了朝鲜。韩素音悔恨当初,如果她能心平气和地询问伊恩,为什么会选择这么不同常理的做法,伊恩或许不会到朝鲜冒险。
  等待伊恩的来信成了韩素音最大的慰藉,在她的心里,伊恩没有死,而是一直通过信件的方式和她实现心灵交流。三个星期后,韩素音先后收到了18封信件,随着信件的增多,她对伊恩的了解一步步加深。
  当收到伊恩去世前一天发出的信件之后,韩素音知道不可能再有伊恩的“任何消息”了。展开18封信,韩素音涌出一股冲动:以两人的爱情为主线创作一部自传体小说。于是,她坐到打字机前,卷上一张纸开始了创作。在小说中,韩素音借神父之口赞美伊恩:“既文质彬彬,又气宇轩昂;既有英雄气,又懂儿女情……说话总是那么平和,像荒漠中的一泓清泉。”
  当韩素音把书稿送给当时英驻港总督马尔科姆·麦克唐纳看时,他立刻被小说中细腻的文笔和真挚的情感所打动,并决定给小说作序推荐。出于对伊恩的纪念,韩素音把小说的书名定为《瑰宝》。
  1952年,《瑰宝》在英国公开发行,立刻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出版商乔纳森肉麻地给韩素音写信说:“我在英国公共汽车上看到的妇女,胳膊下几乎都夹着一本您写的书。”韩素音掩书而泣,别人看到的是一段辛酸的爱情故事,而她展现的却是和伊恩绝恋撕心裂肺的剧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