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样式

门当户对的配婚逻辑在向三观匹配的方向演变

  家庭,是社会变迁和观念变革最灵敏的感应器之一,透过一个个家庭的变化,便能感知整个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转型,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口流动性增大,中国婚姻家庭的形态、生活方式及人们的婚恋观也在变化。比如择偶时注重心灵沟通取代了对家庭成分的挑剔;生女孩和生男孩一样开心;四世同堂的景象越来越少,小家庭增多;孩子和父母异地越来越常见…… 
  这些变化中,有的值得肯定,有的引发思考。让通过这一个个感应器,去感受砥砺前行的40年。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下,青年男女没有自由婚恋的权利,必须服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近现代的中国,包办婚姻被废除,但是,“门当户对”的观念并没有完全消除。比如,20世纪80年代,城镇青年中85.7%以上的人都要求结婚对象是城镇户口,这是当时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的体现,更是对经济物质条件的切实考虑。当时程乃珊的小说《蓝屋》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镇青年对拥有大宗遗产或海外汇款收入的“蓝屋青年”的强烈向往。这是城镇青年择偶观念物质化、硬件化的社会映射。 
  当然,社会的“大数定律”中不乏“新新人类”。在1981年,北京大学的一项民意测验中,一个女研究生说:“夫妻之间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沟通和事业上的共同追求。”这在当时可谓是少数高级知识分子的新眼光,他们摆脱了物质化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预示了中国后来改革发展过程中青年择偶的变迁方向。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择偶观逐渐由原来的外在物质条件转变为内在的、潜在的发展条件。有研究者对《中国妇女》杂志1985年至2000年15年间刊登的131例征婚启事采用统计学进行定量分析后认为,女方择偶时仍旧最为关注男方的社会经济条件,但对配偶的修养、人品的要求呈上升趋势,这体现了女性婚恋观念的改变和提高。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安琪通过1996年在上海、哈尔滨对3200名已婚男女的入户访问调查发现,调查对象最重视的标准是健康、老实可靠、性格相投和温柔体贴。 
  如今的人们在择偶上越来越重视婚姻的内在价值,如“情投意合”和“有思想、有文化、会持家”,尤其重视个人的品行、个性、能力及学识等,而相对忽视家庭、社会地位等外在因素。当专家调查1997年1月至2001年2月的家庭类杂志上刊登的1328则征婚启事后,发现人们择偶时最看重的已经是内在修养、年龄、体貌等。内在因素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成为择偶标准的第一因子。 
  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情感、品质与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尤其是学历较高的择偶者越来越倾向于“三观一致”,他们更重视对方的才学品德,两人的共同兴趣爱好,将爱情和心灵的契合作为择偶的最高标准。同时,婚前两人要经过恋爱,充分了解之后再进入婚姻的殿堂。这些都是青年人婚恋观念走向成熟的表现。 
  隨着中国近现代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陈旧的婚恋观逐渐被开化的国人抛弃,文明的、进步的婚恋观进一步完善。
      北京华鑫侦探公司拥有专业的北京私家侦探北京私人侦探调查团队,提供北京婚姻调查,北京外遇调查等服务,成立多年博得了社会的一致好评,是值得点赞的北京侦探公司。了解更多服务请登录【官网】http://www.huaxindc.com 进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