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本文认为,制度建设=制度+执行。在深入分析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就如何构建反腐倡廉制度和建立保证制度运行的机制等方面进行思考,进而提出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制度建设需要与廉政风险管理统筹推进。
关键词:国有企业 反腐倡廉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1-0324-01
一、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随着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对国有企业的监管要求也越来越严。现实中, ,一些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仍然占有较高的比例,反映一些领导干部不廉洁从业行为的信件也居高不下。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制度建设内涵与外延理解出现偏差。对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内涵的仅理解为党风廉政制度本身,而未能认识还包括制度的执行;对制度建设外延仅理解为党风廉政制度建设,而忽视所涵盖的与企业内控体系建设相关的所有制度。
“预防在先”的理念体现不够。主要是在流程设计和程序安排方面,尚未以制度建设为主线,规范性、程序性和奖惩性制度建设和相互衔接、配套不够。同时在制度设计方面权力制衡、程序性、流程性的安排考虑不周全。
制度制定缺乏配套。对制度制定出台,缺乏程序性管理制度。反腐败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的具体制度不完善,如国有企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强化纪律检查工作,缺少制度化的工作条例。对规范权力行使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缺乏有效的、能够体现“决策、执行、监督”相制衡的制约制度。
制度本身合理性、可操作性较差。制度的要求原则,大而化之,模棱两可,导致制度执行过程中反复请示或难以执行,或人为操作,严重削弱了制度的权威性。同时,因企业内部流程不顺,规范化程度不高,常因管理流程断链给制度执行闭环管理带来障碍。
制度执行不力的问题比较突出。执行制度的随意性大,有制度不执行的情况依然存在, ,制度规范权力运行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必须完善体制机制和制度,建立制度运行机制,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措施,充分发挥制度源头防治腐败的作用。
二、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对策
第一,理清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思路。制度建设=制度+执行。在此基础上,提出制度建设新思路。一是实体性制度与程序性制度并重,制度建设不仅要关注制度本身的健全完善,还要关注是否有保证制度得到有效运行的机制,实现制度“自启动”。二是以制度“有用、管用、实用”为原则, ,流程设计环节充分考虑权力制衡、环环相扣,实现决策、执行、监督“三分离”,达到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目标,提高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三是将制度建设列入廉洁文化建设三要素之一,固化廉洁文化建设成效,加大制度宣贯力度,发挥制度预防在先的作用。四是开展制度监察工作,监察部门参与制度建设的全过程,参与制度制定审核,实施制度执行监督检查,切实发挥源头防控作用。
第二,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以制度建设为核心,加强规范性、程序性和奖惩性制度建设和相互衔接、配套,用制度固化、保障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七项要求”等各项要求落到实处,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和合理的制度安排管权、管人、管事,着力减少腐败现象滋生的空间,充分发挥制度预防在先的作用。
完善反腐倡廉规章制度。应以可能滋生腐败的领域为界面,重点涵盖企业的人、财、物等权力运行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并拓展到拥有实质性事权的关键管理岗位。党风廉政制度建设应体现与时俱进精神,既有针对性又有约束力,充分体现权力制衡关系和民主监督权力,做到制度防范在先,发挥预防腐败的制度功能。
完善决策制度。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相互制约的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根据干部管理权限,逐级细化集体决策的内容,明确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的具体范围。
深化治理商业贿赂方面的制度。即完善会计委派监管制度;完善信访举报查处制度,建立信访案件内控、外部联动制度;建立信访案件重点对象信息库制度。
第三,实施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实施“大监督”机制。实行“人、财、物”管理等重点部门负责人兼任监察部副职和在下属单位聘任特聘纪检员的机制;建立兼任副主任“双岗双责”、纪检监察审计月度联席会议、特聘纪检员监督信息直接上报、廉政监督信息员定期交流等工作机制。建立预防职务犯罪防控机制。严格执行重大事项报告、述廉、“三项谈话”等党内监督制度。
第四,建立制度运行机制。建立审查机制,制度出台逐步建立业务部门与监督部门共同进行审查和会签机制;对已出台的制度,以“必要、实用、有效”为原则,进行制度清理。其次,建立有效的宣传教育机制。建立制度评估机制。定期分析现行反腐倡廉制度执行适应性、制度实效性、尚存的制度运作缺陷,进一步调整修正党风廉政制度体系。根据企业的运行环境,及时针对腐败行为新的表现形式和存在条件, ,不定期建立新的企业内控制度,消除制度体系的漏洞。
三、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创新实践
建立与实施廉政风险管理相促进的联动机制,充分体现源头防控。风险管理理论是比较成熟的管理理论。被广泛应用各个领域,成为国有企业控制风险的重要手段,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化解和控制系统风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切实解决党风廉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治标不治本问题、制度机制建设古板僵化等诸多深层次问题,在党风廉政建设领域全面引入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不仅能够有效破解党风廉政和反腐倡廉建设的难题,而且为推进制度建设工作提供了重要导向。
在反腐倡廉制度设计环节充分体现风险管理的理念。如果把风险管理比作“体检”与“诊疗”,那么日常管理行为就如同“养生”与“保健”,两者对保障干部队伍肌体健康的作用相辅相成、密切相关。因此,在推行风险管理中,努力把风险管理的理念渗透到规范“三重一大”决策制度、重点、热点业务和关键岗位管理制度建设中,以制度形式明确“危险点”、“危险源”和具体防范措施,促进企业内控制度设计更加健全、更加合理。
在反腐倡廉制度执行环节充分体现风险管理的要求。以制度执行的有效性为依据,对“廉洁从业”的风险部位和关键环节,开展全面、全过程风险辨识、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根据查找出的“风险源”,建立“危险点库”,提出防范对策,修订完善管理制度。
总之,完善的反腐倡廉规章制度、决策制度、企业内控制度,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行为在合法、规范化轨道上有序运作的重要保障。强化反腐倡廉制度执行,也是保证惩防体系向更深层次推进的现实需要。
关键词:国有企业 反腐倡廉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1-0324-01
一、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随着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对国有企业的监管要求也越来越严。现实中, ,一些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仍然占有较高的比例,反映一些领导干部不廉洁从业行为的信件也居高不下。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制度建设内涵与外延理解出现偏差。对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内涵的仅理解为党风廉政制度本身,而未能认识还包括制度的执行;对制度建设外延仅理解为党风廉政制度建设,而忽视所涵盖的与企业内控体系建设相关的所有制度。
“预防在先”的理念体现不够。主要是在流程设计和程序安排方面,尚未以制度建设为主线,规范性、程序性和奖惩性制度建设和相互衔接、配套不够。同时在制度设计方面权力制衡、程序性、流程性的安排考虑不周全。
制度制定缺乏配套。对制度制定出台,缺乏程序性管理制度。反腐败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的具体制度不完善,如国有企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强化纪律检查工作,缺少制度化的工作条例。对规范权力行使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缺乏有效的、能够体现“决策、执行、监督”相制衡的制约制度。
制度本身合理性、可操作性较差。制度的要求原则,大而化之,模棱两可,导致制度执行过程中反复请示或难以执行,或人为操作,严重削弱了制度的权威性。同时,因企业内部流程不顺,规范化程度不高,常因管理流程断链给制度执行闭环管理带来障碍。
制度执行不力的问题比较突出。执行制度的随意性大,有制度不执行的情况依然存在, ,制度规范权力运行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必须完善体制机制和制度,建立制度运行机制,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措施,充分发挥制度源头防治腐败的作用。
二、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对策
第一,理清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思路。制度建设=制度+执行。在此基础上,提出制度建设新思路。一是实体性制度与程序性制度并重,制度建设不仅要关注制度本身的健全完善,还要关注是否有保证制度得到有效运行的机制,实现制度“自启动”。二是以制度“有用、管用、实用”为原则, ,流程设计环节充分考虑权力制衡、环环相扣,实现决策、执行、监督“三分离”,达到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目标,提高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三是将制度建设列入廉洁文化建设三要素之一,固化廉洁文化建设成效,加大制度宣贯力度,发挥制度预防在先的作用。四是开展制度监察工作,监察部门参与制度建设的全过程,参与制度制定审核,实施制度执行监督检查,切实发挥源头防控作用。
第二,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以制度建设为核心,加强规范性、程序性和奖惩性制度建设和相互衔接、配套,用制度固化、保障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七项要求”等各项要求落到实处,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和合理的制度安排管权、管人、管事,着力减少腐败现象滋生的空间,充分发挥制度预防在先的作用。
完善反腐倡廉规章制度。应以可能滋生腐败的领域为界面,重点涵盖企业的人、财、物等权力运行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并拓展到拥有实质性事权的关键管理岗位。党风廉政制度建设应体现与时俱进精神,既有针对性又有约束力,充分体现权力制衡关系和民主监督权力,做到制度防范在先,发挥预防腐败的制度功能。
完善决策制度。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相互制约的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根据干部管理权限,逐级细化集体决策的内容,明确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的具体范围。
深化治理商业贿赂方面的制度。即完善会计委派监管制度;完善信访举报查处制度,建立信访案件内控、外部联动制度;建立信访案件重点对象信息库制度。
第三,实施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实施“大监督”机制。实行“人、财、物”管理等重点部门负责人兼任监察部副职和在下属单位聘任特聘纪检员的机制;建立兼任副主任“双岗双责”、纪检监察审计月度联席会议、特聘纪检员监督信息直接上报、廉政监督信息员定期交流等工作机制。建立预防职务犯罪防控机制。严格执行重大事项报告、述廉、“三项谈话”等党内监督制度。
第四,建立制度运行机制。建立审查机制,制度出台逐步建立业务部门与监督部门共同进行审查和会签机制;对已出台的制度,以“必要、实用、有效”为原则,进行制度清理。其次,建立有效的宣传教育机制。建立制度评估机制。定期分析现行反腐倡廉制度执行适应性、制度实效性、尚存的制度运作缺陷,进一步调整修正党风廉政制度体系。根据企业的运行环境,及时针对腐败行为新的表现形式和存在条件, ,不定期建立新的企业内控制度,消除制度体系的漏洞。
三、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创新实践
建立与实施廉政风险管理相促进的联动机制,充分体现源头防控。风险管理理论是比较成熟的管理理论。被广泛应用各个领域,成为国有企业控制风险的重要手段,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化解和控制系统风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切实解决党风廉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治标不治本问题、制度机制建设古板僵化等诸多深层次问题,在党风廉政建设领域全面引入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不仅能够有效破解党风廉政和反腐倡廉建设的难题,而且为推进制度建设工作提供了重要导向。
在反腐倡廉制度设计环节充分体现风险管理的理念。如果把风险管理比作“体检”与“诊疗”,那么日常管理行为就如同“养生”与“保健”,两者对保障干部队伍肌体健康的作用相辅相成、密切相关。因此,在推行风险管理中,努力把风险管理的理念渗透到规范“三重一大”决策制度、重点、热点业务和关键岗位管理制度建设中,以制度形式明确“危险点”、“危险源”和具体防范措施,促进企业内控制度设计更加健全、更加合理。
在反腐倡廉制度执行环节充分体现风险管理的要求。以制度执行的有效性为依据,对“廉洁从业”的风险部位和关键环节,开展全面、全过程风险辨识、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根据查找出的“风险源”,建立“危险点库”,提出防范对策,修订完善管理制度。
总之,完善的反腐倡廉规章制度、决策制度、企业内控制度,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行为在合法、规范化轨道上有序运作的重要保障。强化反腐倡廉制度执行,也是保证惩防体系向更深层次推进的现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