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区域一体化县域经济战略调整探究
[摘 要]区域一体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区域一体化条件日臻成熟,县域经济作为区域一体化的基础经济体,评估和定位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利用区域一体化,实现资源互补、协同发展的格局,对区域内的县区特别是节点县区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文章拟对柳来河区域内的象州县域经济现状与一体化的契合、一体化的机遇和挑战等运用SWOT分析,对县域经济战略的调整提出若干构想。
[关键词]SWOT分析;区域一体化;县域经济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相邻国家或地区之间围绕各方共同的利益目标,在自愿、平等基础上,通过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促进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实现区域互惠互利、共赢发展。随着近年广西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不断提高,实施区域一体化战略的条件不断成熟,实行区域一体化发展是顺应经济发展形势和客观经济规律要求。县域经济作为区域一体化最基础的经济体,如何与一体化相适应共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县域经济战略的评估和调整。2013年初,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公布了《柳州、来宾、河池市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作为自治区双核驱动战略西江经济带的重大举措,标志着柳来河区域一体化进入新的阶段。来宾市象州县毗邻柳州, ,处于柳来河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开发区域,①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与资源禀赋。本文拟通过对象州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融入柳来河一体化的分析,探究县域经济参与融入区域一体化的战略调整。
一、象州县“柳来河一体化”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
SWOT是一种战略分析方法,通过对被分析对象的优势(S)、劣势(W)、机会(O)和威胁(T)等加以综合评估与分析得出结论,通过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来清晰地确定被分析对象的资源优势和缺陷,了解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从而在战略与战术两个层面加以调整方法、资源以保障被分析对象的实行以达到所要实现的目标。综合象州县域经济实际、柳来河一体化规划、相关县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如下分析。
(一)优势
1.区位优势
象州县处于柳州市1小时经济辐射半径范围,和柳州地域上相接、语言上相通、民风民俗相近、人员来往频繁、经济贸易密切,在柳来河一体化中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西江流域的柳江河、红水河、黔江于象州县工业园区石龙工业片区交汇,县境内河航道73公里,常年可通行1000吨级的船舶(大藤峡电站建成蓄水后常年可通行3000吨级的船舶),同时石龙片区引进广西北部湾港务集团投资30亿元建设象州石龙港、物流园和临港工业园和广西西江投资集团投资建设猛山码头临港物流园区,猛山作业区一期工程建设规模为2个1000吨级泊位,设计年吞吐量为100万吨,待两个项目建成后将会吸引大宗、长运距货物从水路运输,极大地降低工业产品和原材料的运输成本,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促进项目落户及发展,可以将柳州等地的产品通过水路销往世界各地,且水运物流成本较低,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能更好地为柳州工业产品外运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交通优势明显。
2.生产要素优势。
一是资源优势。象州盛产优质谷、蔗糖、蚕茧,被誉为“桂中粮仓、优质米之乡”、“全国‘双高’糖料生产基地县”、“国家桑蚕标准化生产示范县”。矿产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重晶石矿之乡”。依托资源优势,在招大引强、以资源换产业上下功夫,加大资源优势产业的合作空间, ,把承接柳州产业转移与象州自身产业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突出发展重点,着力引进制糖及综合利用、矿产品精深加工、林产品加工、建材加工、农产品深加工、专业市场开发等招商引资项目。
二是土地优势。相比柳州日益短缺的土地,象州有着比较充裕的建设用地。到2020年象州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用地3900公顷,目前尚有可利用建设用地98.1614公顷,可利用建设用地充足,目前象州县工业用地平均价格为4万元一亩,这里无论是土地的供给量还是价格,都比柳州更有优势。
三是劳动力优势。象州县辖7镇4乡,总人口36.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6万人,劳动力19.9万人,农业生产需要劳动力15.1万人,富余劳动力4.8万人;常年外出务工有4.5万人,其中县内就业1.5万人,转移外县就业3万人。现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务工非技术岗位人员的平均工资约2000元,技术岗位人员的平均工资约3000元。象州县内工人的月工资水平在1500~2500元,整体劳动力工资水平与广东和江浙等发达地方相比稍低。加上周边县市区可到象州工业园区就业的共有10万多人,劳动力资源丰富,可为园区企业提供足够的劳动力保障。
(二)劣势
1.县域经济总体实力不够强。经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虽然近年来象州县经济发展迅速,但受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国内经济发展趋缓、产业转型压力增大,物价上涨、用工紧张等系列因素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2013年,象州县财政收入5.8亿元,可用财力仍然很少,“吃饭财政”的困境尚难突破,需要依靠本地财政投入解决的各项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2.三大产业发展不平衡。首先,工业化水平还不高,工业企业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还不够突出。其次,农业产业化水平偏低,农业产业化仍处于起步阶段,龙头企业发展整体上仍处于“实力弱、水平低”的起步阶段,自身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还较弱,特别是大米和桑蚕等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和农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还比较短。再次,服务业发展较为滞后,占GDP的比重偏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够大,吸纳就业的能力也很有限。特别是港口物流业发展跟不上产业发展步伐,工业物流和农副产品集散地位没有体现出区位优势。
3.城市承载能力不足。现有的城市建设空间布局不合理,城镇建设资金严重不足,道路交通、供水排水、通信管线、学校医院、消防环卫、城市公园、休闲娱乐、文化体育等公共基础设施滞后于城市人口规模扩张,城镇管理有待加强,在柳来河一体化中还待于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城乡统筹和同城化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4.社会融资手段不足。目前象州县工业园区要建好通港公路、园区内主要通道,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等基础设施建设需投入6个多亿元,由于融资手段不足,财政无力投入那么多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社会资本投入较少,资金缺口较大,建设进度缓慢。
5.智力支持不够。面向产业发展的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缺乏,培训培育人才的体制不完善,人才引进和使用以行政岗位为主,这些都制约了对产业发展的智力支持程度。
(三)机会
1.政策机会
象州县由于区位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即属于“两区一带”中的西江黄金水道带、又属于柳来河一体化中的重点开发区,在柳来河一体化规划中被明确定位为卫星城市和重要载体。多重利好政策的叠加使象州积极融入柳州市-象州县-武宣县经济带,主动承接柳州市的先进制造业、新型能源、商贸物流及相关配套产业转移带来的先发优势,将有力增强企业的发展信心。
2.园区机会
象州县工业园区为自治区A类产业园区, A类园区的批复将得到自治区的重点扶持,享受以下优惠待遇:一是自治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扶持资金、自治区基本建设资金、财政专项资金以及国债项目的申报向A类产业园区倾斜。二是简化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审批事项和程序。在产业园区规划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实行企业办事不出园区制度。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服务,严格规范管理。根据各自的工作性质和职能,应在园区设立办事窗口或采取定时上门服务方式,办理与园区企业有关的行政审批事项;有条件的部门可委托本部门的派出机构、园区管委会为企业免费代理报批等有关手续。三是对于产业园区内符合产业政策的工业项目和配套设施用地,报批流程从简从快, ,自治区给予用地指标支持。四是在园区规划区范围内,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设项目,分批次申报审批农地转用及土地征收。②
(四)威胁
1.土地优势难转化为用地优势。一是征地拆迁难,客观上存在着群众利益诉求平衡难、违规“抢种抢建”处置难、矛盾问题协调难、征地拆迁补偿费分配难等问题。二是用地指标紧缺。中央紧收土地闸门,严格实行耕地占补平衡,部分项目用地无法保证;土地指标偏少,土地报批所需时间较长,其他很多项目因用地指标未落实,迟迟未能实质性施工,项目进展缓慢,难以早日达产增效,无法对县域经济形成有效支撑。
2.区域内承接产业竞争激烈。柳来河一体化内县区有27个,由于规划中已经明确以柳州为龙头,如果不合理规划区域内各县区产业目标,有可能出现大家一涌而上抢夺承接项目的局面。就目前的趋势来看,兴宾区的迁江、凤凰,柳州的鹿寨、柳东新区对柳州产业承接的竞争激烈,对象州相似产业项目的承接和落户威胁极大。
二、基于SWOT分析的象州县域经济交叉组合发展战略
通过SWOT交叉组合可以很清楚列出四种战略:增长型战略(SO)是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遇快速发展的策略;多元经营战略(ST)是利用内部优势,回避外部威胁的策略;扭转型战略(WO)是利用外部机会,克服内部弱点的策略;防御型战略(WT)则是凭借克服内部弱点来防范外部威胁的策略。③相应的战略矩阵如下表所示:
三、象州县融入柳来河一体化县域经济战略的实施
本文综合内部劣势和外部机遇,对以柳来河一体化为导向的象州县域经济进行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实施建议:
(一)产业升级战略
产业结构升级是构建县域经济战略的重要基础。要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基于对象州县作为“柳来河一体化”空间整合区比较优势的认识,未来象州的发展应通过优化一产、提升二产、突破三产、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加快构筑产业联系紧密、空间布局合理、资源深度整合、区域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共享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围绕产业定位,以配套柳州汽配为重点,即以汽车零部件加工、机械制造产业为招商重点,着力引进航母型企业,加快形成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的汽车零部件和机械制造业产业集群。主动承接柳州及“长三角”、“珠三角”汽车产业向外扩张和转移,引进龙头企业,延长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发展壮大汽车零部件产业。以石龙片区为基地,做大做强做优园区工业。
(二)交通物流互通战略
交通运输的互联互通是象州发挥一体化通道和节点作用的重要任务。一是象州要突出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好工业园区陆路、水路的交通优势,打造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实现铁、公、水无缝对接,依托柳州和来宾工业辐射,大力发展工业物流。二是打造“江海路空”互通互联的通道,加快推进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投资5亿多元的钓鱼公作业区、广西西江投资集团投资6亿元的猛山作业区及物流园项目建设,使之成为承接柳州及周边县商贸物流业务的重要平台,待项目建成后,通过这两个码头,可以将柳州等地大宗工业产品通过水路销往广州、香港等地,更好地为柳州工业产品外运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打造工业园区形成综合、立体、快速的现代物流中心。
(三)人才集聚战略
一是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整合柳来河三市高校和职业教育资源,优化培养机制,培养更多的实用性人才。注重产学研结合,使高校、科研单位参与到产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企业的跨越发展中来。注重校企合作,将有潜力的技术人员送到高校培训、深造。二是优化人才引进机制,在分析产业短板的基础上,在特定人才引进的政策、待遇上有所倾斜,以优越的条件吸引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和高技术人才到象州的建设发展中。三是优化人才使用机制,积极为人才实现自我价值搭建舞台,将人才配置到最需要的岗位上。
(四)城镇品牌战略
城镇品牌是城镇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一体化进程中,象州既要积极融入融合,又有在一体化中依托主题文化,打造城镇品牌。一是注重象州主题文化的培育,象州温泉旅游、清代“岭南才子”郑献甫,漫画大师廖冰兄都是可资打造的文化品牌,主题文化的打造进一步提升了象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加强干部群众对城镇品牌的认同,加强舆论引导,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成为城镇品牌的建设者、宣传者和实践者。三是选择可行载体,适时打出城镇品牌。如以旅游为载体,象州旅游资源丰富、品类齐全,特别温泉养生文化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处在柳州“一小时经济圈”中的象州要紧紧围绕旅游资源,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将“温泉养生、文化体验、生态观光、田园度假、古镇休闲”作为旅游发展重点,优化旅游产品和产业结构,最终将象州打造成“温泉养生之都、生态田园之城”。(五)合作平台战略
象州要主动争取自治区和三个市的支持,紧紧围绕“柳来河一体化下的城市抱团发展”这一主题,在一体化区域内积极搭建平台,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城镇建设一体化、生态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在合理规划的前提下使资源、要素、人才等在一体化区域内自由流动,实现资源共享,从而使“一体化”真正体现出特色。同时,象州可以定期举办“柳来河一体化”发展研讨会、联席会、交流会,进一步研究完善推进一体化的措施,提高象州在区域内的影响力。
(六)政策支持战略
一是象州县要把自身的发展放在柳来河一体化规划中,调整充实象州县的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用地规划,与来宾市和柳州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用地规划对接好,争取自治区在政策上、规划上、资金上的支持,为建设桂中新型城市群打好基础。二是争取融资支持,优化发展环境,引导社会资本的投资,发展完善融资平台,适当放宽抵押担保条件,争取信贷和基金对项目的投入,多渠道扩大资金来源,改变单一“吃财政饭”的现状。三是土地政策支持,积极向上争取自治区建设用地指标适度向区域倾斜 ,将产业用地优先列入土地利用年底计划。
[注释]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柳州、来宾、河池市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的通知》(桂发改规划〔2013〕3号)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产业园区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桂政办发〔2009〕84号)
③徐静:《基于SWOT分析的中国港口物流发展战略探究》,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年
[参考文献]
[1]吴子稳,张媛媛,潘生.SWOT模型在县域特色产业战略规划中的应用[A].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8):958-961.
[2]鞠正江.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A].经济问题,2005,(3):69-71.
[3]袁牧,张晓光,杨明.SWOT分析在城市战略规划中的应用和创新[A].城市规划,2007,(4):53-58.
[作者简介]凌翀(1986—),男,广西武宣人,国家统计局象州调查队科员,经济师,研究方向:县域经济,产业政策。
[关键词]SWOT分析;区域一体化;县域经济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相邻国家或地区之间围绕各方共同的利益目标,在自愿、平等基础上,通过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促进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实现区域互惠互利、共赢发展。随着近年广西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不断提高,实施区域一体化战略的条件不断成熟,实行区域一体化发展是顺应经济发展形势和客观经济规律要求。县域经济作为区域一体化最基础的经济体,如何与一体化相适应共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县域经济战略的评估和调整。2013年初,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公布了《柳州、来宾、河池市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作为自治区双核驱动战略西江经济带的重大举措,标志着柳来河区域一体化进入新的阶段。来宾市象州县毗邻柳州, ,处于柳来河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开发区域,①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与资源禀赋。本文拟通过对象州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融入柳来河一体化的分析,探究县域经济参与融入区域一体化的战略调整。
一、象州县“柳来河一体化”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
SWOT是一种战略分析方法,通过对被分析对象的优势(S)、劣势(W)、机会(O)和威胁(T)等加以综合评估与分析得出结论,通过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来清晰地确定被分析对象的资源优势和缺陷,了解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从而在战略与战术两个层面加以调整方法、资源以保障被分析对象的实行以达到所要实现的目标。综合象州县域经济实际、柳来河一体化规划、相关县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如下分析。
(一)优势
1.区位优势
象州县处于柳州市1小时经济辐射半径范围,和柳州地域上相接、语言上相通、民风民俗相近、人员来往频繁、经济贸易密切,在柳来河一体化中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西江流域的柳江河、红水河、黔江于象州县工业园区石龙工业片区交汇,县境内河航道73公里,常年可通行1000吨级的船舶(大藤峡电站建成蓄水后常年可通行3000吨级的船舶),同时石龙片区引进广西北部湾港务集团投资30亿元建设象州石龙港、物流园和临港工业园和广西西江投资集团投资建设猛山码头临港物流园区,猛山作业区一期工程建设规模为2个1000吨级泊位,设计年吞吐量为100万吨,待两个项目建成后将会吸引大宗、长运距货物从水路运输,极大地降低工业产品和原材料的运输成本,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促进项目落户及发展,可以将柳州等地的产品通过水路销往世界各地,且水运物流成本较低,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能更好地为柳州工业产品外运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交通优势明显。
2.生产要素优势。
一是资源优势。象州盛产优质谷、蔗糖、蚕茧,被誉为“桂中粮仓、优质米之乡”、“全国‘双高’糖料生产基地县”、“国家桑蚕标准化生产示范县”。矿产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重晶石矿之乡”。依托资源优势,在招大引强、以资源换产业上下功夫,加大资源优势产业的合作空间, ,把承接柳州产业转移与象州自身产业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突出发展重点,着力引进制糖及综合利用、矿产品精深加工、林产品加工、建材加工、农产品深加工、专业市场开发等招商引资项目。
二是土地优势。相比柳州日益短缺的土地,象州有着比较充裕的建设用地。到2020年象州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用地3900公顷,目前尚有可利用建设用地98.1614公顷,可利用建设用地充足,目前象州县工业用地平均价格为4万元一亩,这里无论是土地的供给量还是价格,都比柳州更有优势。
三是劳动力优势。象州县辖7镇4乡,总人口36.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6万人,劳动力19.9万人,农业生产需要劳动力15.1万人,富余劳动力4.8万人;常年外出务工有4.5万人,其中县内就业1.5万人,转移外县就业3万人。现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务工非技术岗位人员的平均工资约2000元,技术岗位人员的平均工资约3000元。象州县内工人的月工资水平在1500~2500元,整体劳动力工资水平与广东和江浙等发达地方相比稍低。加上周边县市区可到象州工业园区就业的共有10万多人,劳动力资源丰富,可为园区企业提供足够的劳动力保障。
(二)劣势
1.县域经济总体实力不够强。经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虽然近年来象州县经济发展迅速,但受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国内经济发展趋缓、产业转型压力增大,物价上涨、用工紧张等系列因素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2013年,象州县财政收入5.8亿元,可用财力仍然很少,“吃饭财政”的困境尚难突破,需要依靠本地财政投入解决的各项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2.三大产业发展不平衡。首先,工业化水平还不高,工业企业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还不够突出。其次,农业产业化水平偏低,农业产业化仍处于起步阶段,龙头企业发展整体上仍处于“实力弱、水平低”的起步阶段,自身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还较弱,特别是大米和桑蚕等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和农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还比较短。再次,服务业发展较为滞后,占GDP的比重偏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够大,吸纳就业的能力也很有限。特别是港口物流业发展跟不上产业发展步伐,工业物流和农副产品集散地位没有体现出区位优势。
3.城市承载能力不足。现有的城市建设空间布局不合理,城镇建设资金严重不足,道路交通、供水排水、通信管线、学校医院、消防环卫、城市公园、休闲娱乐、文化体育等公共基础设施滞后于城市人口规模扩张,城镇管理有待加强,在柳来河一体化中还待于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城乡统筹和同城化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4.社会融资手段不足。目前象州县工业园区要建好通港公路、园区内主要通道,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等基础设施建设需投入6个多亿元,由于融资手段不足,财政无力投入那么多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社会资本投入较少,资金缺口较大,建设进度缓慢。
5.智力支持不够。面向产业发展的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缺乏,培训培育人才的体制不完善,人才引进和使用以行政岗位为主,这些都制约了对产业发展的智力支持程度。
(三)机会
1.政策机会
象州县由于区位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即属于“两区一带”中的西江黄金水道带、又属于柳来河一体化中的重点开发区,在柳来河一体化规划中被明确定位为卫星城市和重要载体。多重利好政策的叠加使象州积极融入柳州市-象州县-武宣县经济带,主动承接柳州市的先进制造业、新型能源、商贸物流及相关配套产业转移带来的先发优势,将有力增强企业的发展信心。
2.园区机会
象州县工业园区为自治区A类产业园区, A类园区的批复将得到自治区的重点扶持,享受以下优惠待遇:一是自治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扶持资金、自治区基本建设资金、财政专项资金以及国债项目的申报向A类产业园区倾斜。二是简化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审批事项和程序。在产业园区规划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实行企业办事不出园区制度。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服务,严格规范管理。根据各自的工作性质和职能,应在园区设立办事窗口或采取定时上门服务方式,办理与园区企业有关的行政审批事项;有条件的部门可委托本部门的派出机构、园区管委会为企业免费代理报批等有关手续。三是对于产业园区内符合产业政策的工业项目和配套设施用地,报批流程从简从快, ,自治区给予用地指标支持。四是在园区规划区范围内,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设项目,分批次申报审批农地转用及土地征收。②
(四)威胁
1.土地优势难转化为用地优势。一是征地拆迁难,客观上存在着群众利益诉求平衡难、违规“抢种抢建”处置难、矛盾问题协调难、征地拆迁补偿费分配难等问题。二是用地指标紧缺。中央紧收土地闸门,严格实行耕地占补平衡,部分项目用地无法保证;土地指标偏少,土地报批所需时间较长,其他很多项目因用地指标未落实,迟迟未能实质性施工,项目进展缓慢,难以早日达产增效,无法对县域经济形成有效支撑。
2.区域内承接产业竞争激烈。柳来河一体化内县区有27个,由于规划中已经明确以柳州为龙头,如果不合理规划区域内各县区产业目标,有可能出现大家一涌而上抢夺承接项目的局面。就目前的趋势来看,兴宾区的迁江、凤凰,柳州的鹿寨、柳东新区对柳州产业承接的竞争激烈,对象州相似产业项目的承接和落户威胁极大。
二、基于SWOT分析的象州县域经济交叉组合发展战略
通过SWOT交叉组合可以很清楚列出四种战略:增长型战略(SO)是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遇快速发展的策略;多元经营战略(ST)是利用内部优势,回避外部威胁的策略;扭转型战略(WO)是利用外部机会,克服内部弱点的策略;防御型战略(WT)则是凭借克服内部弱点来防范外部威胁的策略。③相应的战略矩阵如下表所示:
三、象州县融入柳来河一体化县域经济战略的实施
本文综合内部劣势和外部机遇,对以柳来河一体化为导向的象州县域经济进行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实施建议:
(一)产业升级战略
产业结构升级是构建县域经济战略的重要基础。要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基于对象州县作为“柳来河一体化”空间整合区比较优势的认识,未来象州的发展应通过优化一产、提升二产、突破三产、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加快构筑产业联系紧密、空间布局合理、资源深度整合、区域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共享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围绕产业定位,以配套柳州汽配为重点,即以汽车零部件加工、机械制造产业为招商重点,着力引进航母型企业,加快形成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的汽车零部件和机械制造业产业集群。主动承接柳州及“长三角”、“珠三角”汽车产业向外扩张和转移,引进龙头企业,延长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发展壮大汽车零部件产业。以石龙片区为基地,做大做强做优园区工业。
(二)交通物流互通战略
交通运输的互联互通是象州发挥一体化通道和节点作用的重要任务。一是象州要突出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好工业园区陆路、水路的交通优势,打造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实现铁、公、水无缝对接,依托柳州和来宾工业辐射,大力发展工业物流。二是打造“江海路空”互通互联的通道,加快推进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投资5亿多元的钓鱼公作业区、广西西江投资集团投资6亿元的猛山作业区及物流园项目建设,使之成为承接柳州及周边县商贸物流业务的重要平台,待项目建成后,通过这两个码头,可以将柳州等地大宗工业产品通过水路销往广州、香港等地,更好地为柳州工业产品外运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打造工业园区形成综合、立体、快速的现代物流中心。
(三)人才集聚战略
一是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整合柳来河三市高校和职业教育资源,优化培养机制,培养更多的实用性人才。注重产学研结合,使高校、科研单位参与到产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企业的跨越发展中来。注重校企合作,将有潜力的技术人员送到高校培训、深造。二是优化人才引进机制,在分析产业短板的基础上,在特定人才引进的政策、待遇上有所倾斜,以优越的条件吸引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和高技术人才到象州的建设发展中。三是优化人才使用机制,积极为人才实现自我价值搭建舞台,将人才配置到最需要的岗位上。
(四)城镇品牌战略
城镇品牌是城镇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一体化进程中,象州既要积极融入融合,又有在一体化中依托主题文化,打造城镇品牌。一是注重象州主题文化的培育,象州温泉旅游、清代“岭南才子”郑献甫,漫画大师廖冰兄都是可资打造的文化品牌,主题文化的打造进一步提升了象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加强干部群众对城镇品牌的认同,加强舆论引导,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成为城镇品牌的建设者、宣传者和实践者。三是选择可行载体,适时打出城镇品牌。如以旅游为载体,象州旅游资源丰富、品类齐全,特别温泉养生文化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处在柳州“一小时经济圈”中的象州要紧紧围绕旅游资源,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将“温泉养生、文化体验、生态观光、田园度假、古镇休闲”作为旅游发展重点,优化旅游产品和产业结构,最终将象州打造成“温泉养生之都、生态田园之城”。(五)合作平台战略
象州要主动争取自治区和三个市的支持,紧紧围绕“柳来河一体化下的城市抱团发展”这一主题,在一体化区域内积极搭建平台,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城镇建设一体化、生态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在合理规划的前提下使资源、要素、人才等在一体化区域内自由流动,实现资源共享,从而使“一体化”真正体现出特色。同时,象州可以定期举办“柳来河一体化”发展研讨会、联席会、交流会,进一步研究完善推进一体化的措施,提高象州在区域内的影响力。
(六)政策支持战略
一是象州县要把自身的发展放在柳来河一体化规划中,调整充实象州县的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用地规划,与来宾市和柳州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用地规划对接好,争取自治区在政策上、规划上、资金上的支持,为建设桂中新型城市群打好基础。二是争取融资支持,优化发展环境,引导社会资本的投资,发展完善融资平台,适当放宽抵押担保条件,争取信贷和基金对项目的投入,多渠道扩大资金来源,改变单一“吃财政饭”的现状。三是土地政策支持,积极向上争取自治区建设用地指标适度向区域倾斜 ,将产业用地优先列入土地利用年底计划。
[注释]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柳州、来宾、河池市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的通知》(桂发改规划〔2013〕3号)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产业园区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桂政办发〔2009〕84号)
③徐静:《基于SWOT分析的中国港口物流发展战略探究》,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年
[参考文献]
[1]吴子稳,张媛媛,潘生.SWOT模型在县域特色产业战略规划中的应用[A].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8):958-961.
[2]鞠正江.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A].经济问题,2005,(3):69-71.
[3]袁牧,张晓光,杨明.SWOT分析在城市战略规划中的应用和创新[A].城市规划,2007,(4):53-58.
[作者简介]凌翀(1986—),男,广西武宣人,国家统计局象州调查队科员,经济师,研究方向:县域经济,产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