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样式

贵阳“背篼”生存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摘 要]文章主要通过对贵阳市常驻居民和贵阳市“背篼军”进行问卷调查,结合对个别背篼进行跟踪调查的方式,分析贵阳“背篼”服务现状及问题,阐述贵阳背篼存在的原因,提出贵阳“背篼”服务的提升策略和发展出路。
  [关键词]“背篼”生存现状;问题;对策
  贵阳“背篼”指的是贵阳市内大街小巷出现的一群以“背篼”作为劳动工具的劳动者。群体数量庞大,靠“体力”赚钱,方便市民生活。但无组织、自由的工作状态,给城市管理者带来各种难题。贵阳“背篼”生存环境恶劣,被“边缘化”特征明显,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研究主要涉及生存状态实证调查、社会保障,强调“背篼”的底层劳动特质。在大力倡导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共同发挥作用的今天,特别是在私家车拥有量增加,送货服务、快递服务高速发展导致背篼需求量减少的时代,“背篼”的发展出路不仅限制于社会保障,“背篼”需要转变“被动”服务思路,拓展业务量,提高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一、“背篼”服务特点
  “背篼”进程揽活开始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贵阳“背篼”的来源地点主要为毕节、黔西地区以及惠水等地,因流动性大,具体规模难以统计。文化层次低,男性多于女性,年龄集中在30-50岁。
  (一)体力劳动特征明显,工作环境恶劣
  “背篼工”所从事的工作属于重、脏、苦的体力活,体力劳动特征明显。无固定工作场所,工作和生活环境恶劣,日晒雨淋,甚至有的背篼工为了省钱,第二天赶早“上班”,在大街上过夜。
  (二)服务内容多样化
  “背篼”的工作不固定,取决于雇主的需求,,服务内容具有多样性,搬运、打扫、刷墙刷漆背醉汉等。“有人出钱就干”描述了背篼的生存原则。
  (三)负面身份认同
  就“背篼”而言,从落后的农村,到繁华的城市,教育水平、经济收入与城市人存在差距,自卑感较强,文化冲突进一步导致对自身负面的身份认同。另一方面,这群来自落后农村的劳动群体,由于与城市市民在语言习惯、穿着打扮、生活习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在享受公共产品时有时会受到一些城市人的冷落和歧视,对身份意识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贵阳“背篼”存在的原因
  (一)传统使用习惯
  背篼具有轻巧、简单、制作成本低等特点,对于一些“爬坡上坎(如贵州、川南、湘西)”比较多的地区而言,背篼是一种方便好用的搬运工具。随着一批又一批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背篼”使用习惯也从农村带到了城市。
  (二)收入比农村务农高
  首先,贵州省山多地少,农民增收困难。特别对于毕节地区而言,水源差,农业灌溉落后,交通落后,粮食变卖困难,农民收入低,外出务工人数多。“背篼”作为一种体力劳动,是农村人的“老本行”,自然而然成为农民进城的首选。其次,贵阳市工业化水平不高,工厂工资低,到贵阳打工的农民愿意从事“背篼”行业。最后,老“背篼”在村寨里的带动作用,导致贵阳“背篼”数量逐年增多。
  (三)工作自由,管制少
  相对于工厂工人、地摊经营者而言,“背篼”职业自由,不受人管制。
  (四)市场需求量大,进入门槛低
  目前,随着贵阳整个城市的发展和扩张,市郊民众收入提高,住房建设量增多,对背篼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大。“背篼”干的是力气活,不需要特别的技能和技巧。工具简单,进入门槛低。
  三、贵阳“背篼”生存现状
  (一)分布不平衡,流动性大
  市区的城市化水平高,私家车拥有量大,商场送货上门等增值服务水平高,小区物业管理水平高,对“背篼”这种原始的劳动力的需求少。郊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在建量,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因此在“背篼”数量上,郊区多于市区。流动性大,一方面是指部分人将“背篼”作为进城打工到找到正式工作前的临时性就业选择,这部分人的工作时间短,属于临时性“背篼”;另一方面是指背篼在不同郊区,或市区与郊区之间流动。
  (二)服务类型不同,收入差距大
  除了按照工作内容不同,将“背篼”分为搬运、打扫、刷墙、刷漆以外,按照工作对象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出租车”型。游走在大街上,向行人提供搬运服务,特点是收入低。2.面向商场型。集中在市中心的大型商场门口,为商场购物者提供运送服务。3.“正规军”型。在建筑公司管制下,服务于某项工程,在工地上搬运砖头、水泥,收入水平固定在3000元左右。4.私人服务型。该类“背篼”集中于郊区,在私人修建或装修房屋时为其搬运砖头、水泥、砂石,打扫门窗,搬家,该类型工资高(单天400-500元,月收入5000-6000左右)、业务量大(郊区私人建房情况多,需求量大)、男女工资持平(男性力气大、劳力好,女性擅长打扫、檫洗)、流动性大(哪里业务多就往哪里走,住宿一般按月交付租金)。
  (三)人数逐年增多,个体业务量逐年下降
  根据对五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老“背篼”进行访谈结果显示,贵阳“背篼”的人数逐年增加,主要原因是“背篼”在村寨里具有带动作用。毕节织金县的一些村寨,从事背篼职业的人数比例竟然高达45%。尽管城市规模扩张,对劳动力的需求在增加,但“背篼”人数增长,经济发展(出租车、私家车、同城快递迅速发展,小区物业管理水平、商场送货上门的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及科技进步(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带来了“背篼”业务量大幅度降低。
  (四)“背篼”需求量仍然存在
  在“地无三尺平”的贵阳,“背篼工”的存在极大的方便了市民生活。加上背篼作为贵州地区的传统劳动工具,它已经成为贵阳的一种符号,是市民“安居乐业”中不可缺少的服务形式。特别是对于郊区的民众来说,“背篼”极大的方便了生活。
  四、贵阳“背篼”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承接业务被动和随意,规范程度低在没活干的时候,“背篼”或是游走于大街小巷、商场附近,或是在大街上围在一起打牌(女背篼一般会聊天或织毛衣),有人“叫唤”才开始商量价钱,合意就揽, ,不合意就拒绝。当然,有的“背篼”依靠自己的信誉为雇主留下良好的印象,若雇主再有需要“背篼”,会通过电话进行联系沟通。但缺乏组织,仅仅依靠“熟人”建立一定的网络关系,规范化程度低,从接活到价格洽谈、收费,整个过程缺乏标准,随意性大。
  (二)服务模式原始,缺乏产业化思维,劳动技能长期得不到提升
  由于“背篼”缺乏组织,缺乏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大部分“背篼”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具有负面性,缺乏在市场经济中通过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水平来提高收入的勇气。揽活时的被动性、收费的不规范和随意性导致服务模式原始,缺乏产业化思维,没有任何经营理念、谈判及营销技巧。
  (三)城市管理困难,影响城市形象
  缺乏秩序,随意在大街上娱乐、取暖、睡觉,给城市管理者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另外,“背篼”无组织、随意、分散的工作状态,造成街道脏、乱,给人贫穷落后的印象。
  五、贵阳“背篼”服务提升策略及发展出路
  (一)从供需角度对“背篼”进行合理引导和规范
  首先,“背篼”无组织分散状态,给贵阳城市形象带来极坏的影响,不利于城市经济发展。其次,“背篼”是贵阳的一种文化符号,它代表贵州人民的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贵阳市民的生活离不开“背篼”。因此,应对“背篼”进行合理引导和规范。最后,背篼的流动和外来人口属性,以及教育层次和素质低,寻求自身发展可能性低,决定了解决背篼问题是一项政府职能。因此,应由政府牵头,寻求贵阳“背篼”服务提升策略。可以对贵阳市进行区域划分,按区域建立背篼服务中心,禁止“背篼”在大街上游走、娱乐。按重量大小、路程远近、工作量大小规范背篼的收费标准。
  (二)对“背篼”进行职业教育,提高服务经营意识,拓展业务范围
  由于“背篼”的教育层次低,不文明不礼貌行为时有发生,因此,需要对“背篼”进行再教育,培养卫生习惯和文明习惯。另外,要着力解决“背篼”的原始的服务模式现状,要增强其经营理念和服务意识。在原有业务的基础上,拓展业务范围,鼓励“背篼”与仓储业、运输装卸行业进行合作,为仓储公司、搬家公司提供装卸、搬运服务。鼓励“背篼”拓展业务有利于打破“背篼”狭隘的落后的观念,扩宽其工作和生活网络范围,接触更多的新事物,以便更好的融入到城市的生活中去。长期来看,有利于贵阳经济的发展。
  (三)努力发展教育和经济,实现就业的产业转移
  贵阳市“背篼”存在的根本原因,一是贵州省农村经济落后,城市就业岗位满足不了现有需求。二是农村教育水平落后,农民进入城市后找不到更好的就业渠道。因此,解决背篼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要发展经济和教育,提升农民的教育水平和层次,让更多的农村人口有更为宽广的就业出路。
  (四)发挥社会民间组织对“背篼”行业发展的帮扶
  建立“背篼”扶持基金,对集中在一起的“背篼”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将背篼与广大市民和用工单位的需求进行有效对接,创新“背篼”与快递、物流、建筑等行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作者简介]张同江(1989-),贵州遵义人,贵州大学企业管理硕士,研究方向:营销与渠道管理。
  本文系贵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贵阳‘背篼军’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研人文201302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