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平面足迹分析在入室盗窃案中的应用
[摘 要]平面足迹的勘验及分析是刑事技术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针对不同承受客体,不同遗留条件下形成的平面足迹,专家研究出了众多分析判断方法,但还需考虑案件性质,环境等多种因素对平面足迹的影响,因此平面足迹的分析要综合运用各类方法,以达到提高平面足迹分析准确度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平面足迹;压痕;分析应用
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多发性侵财案件尤其是入室盗窃类案件呈现高发趋势。作案地点从平房转向楼房;作案手段从强力破坏的暴力性手段,逐步转向以攀爬、技术开锁为主的更加隐蔽的技术性手段;作案手法从到处翻动逐步向翻动较少,甚至复原现场的方向发展;作案目标也集中于现金、首饰、手机等易于携带、易于变现的财物。犯罪分子的反侦查意识在逐步增强,导致大多数现场无法发现提取到有效指纹,增加了侦查破案难度。但是,不可忽略的一点是:任何现场必然存在足迹。
现场足迹按照造痕体种类可分为赤足、穿袜、穿鞋三种,按照足迹搭配关系可分为单枚足迹、叠加足迹、成趟足迹;按照承痕体表面的变化可分为立体足迹、平面足迹,其中平面足迹中又有加层、减层两种。基层技术部门在实际工作中仅能做到发现、提取,要想做到熟练分析、准确应用,是有一定难度的。本文主要针对入室盗窃案中的单枚平面穿鞋足迹做出一些分析。
一、平面足迹的成因
现场足迹的成因简单来说就是犯罪分子在现场的活动所必然遗留行动轨迹。依据现场足迹可以分析鞋的种类、花纹特征、磨损特征以及成趟足迹的步法特征,从而分析推断犯罪分子个人体貌特征;通过犯罪分子的活动轨迹,推断其他痕迹可能遗留的部位。现场足迹的发现、提取应该是在勘验现场时应最先进行的勘查工作。在发现足迹后,应通过简单的花纹辨别,在排除可能进入现场的事主及相关人员后,认定嫌疑足迹,进一步对其进行固定、提取。由于90%的入室盗窃案的案发地点集中在楼房,房内地面承痕体本身特性的区别,如地板砖、木地板、地毯、油漆地面等,决定了遗留足迹特征的不同变化,也给我们在实际分析工作造成了不可忽略的影响。
二、平面足迹的发现与提取
在勘验现场时,应该通过寻找重点部位,如:中心现场、现场的出入口、来去路线、隐身守候处、埋尸藏赃处、案犯踩踏过的地方等部位注意发现罪犯遗留足迹,采用照相法、提取原物、制模、复印、理化显现等方法固定、提取现场足迹。
在固定、提取过程中,应记录拍照时的打光角度和方向,防止阴阳纹差异弄反,拍照静电提取膜上吸附的足迹时应加以注明是静电复印提取。要记录足迹的位置及其与现场上物品或其它痕迹的关系;承痕体的种类、地形、地貌等情况;足迹的数量、大小,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足迹中反映出来的结构特征和步法特征;造痕体的种类、质地、式样(根据足迹进行分析);足迹中有无非现场上的特殊附着物;足迹的提取方法、数量、包装、保管。
三、平面足迹的分析应用
(一)承痕体的不同情况
由于案发地点多为楼房,房内装修材料也各不相同。木制、竹制地板由于采用拼接方法进行安装缘故,地板拼接缝会对遗留鞋印造成纹线分割、鞋底花纹残缺、产生虚假纹线特征等影响;纺织物类地面由于本身质地松软、线头众多,会导致遗留鞋印不易发现提取,也会造成鞋底花纹残缺、产生虚假纹线特征等影响;地板砖是大多数案发现场中较为常见的,通常是可以发现遗留足迹的,但需注意的是:地板砖的大小、材质、表面光滑程度、阳饰花纹、附着物等是会对遗留鞋印的纹线特征造成一定影响。
(二)造痕体的变化
由于现场环境的制约,犯罪分子在活动过程中,会受到周围物体的影响,从而造成遗留足迹的变化。比如攀爬入室时蹬踏物的位置、形状、蹬踏部位面积大小、发力方式,这些因素必然导致遗留足迹发生拧、拖、重叠等变化;在翻动物品时,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犯罪分子的心理变化,使得遗留足迹出现拖、重叠等现象,蹬痕、踏痕少见,拧痕、拖痕、擦痕多见,压痕的位置、形状、大小,鞋印花纹的细节特征均会发生一些变化,成趟足迹中步展、步幅、步角也多会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发现和提取足迹时应结合现场环境,尽可能寻找到变化最小的鞋印, ,多处提取、相互参照,从而为后面的分析提供可靠依据。
(三)单枚平面足迹的分析
足迹分析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必须全面系统地考虑足迹的变化,要做到“入足三分、入鞋三分、入地三分”。
足迹分析的特点:一是足迹分析过程中所使用的特征多是边界模糊、变化丰富的;二是分析结果不是鉴定结论,足迹分析的结论是一个统计平均值,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特定性;三是足迹分析技术适应性广,可适用于不同种类的足迹,分析的内容也比较全面。因此足迹分析技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足迹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一是细致观察;二是对照比较;三是划定范围;四是逐项测量;五是具体分析;六是综合考虑。
发现现场遗留足迹时,要细致观察、综合研判足迹的遗留部位、种类、数量、特征。对现场足迹要相互对照比较,弄清其变化的原因,掌握特征,逐项测量,综合分析。要根据鞋底花纹初步判断鞋型特征、鞋底生产原料、加工工艺特征、穿用特征、修补特征(缝补、补丁)以及其他特征(鞋帮、鞋底边缘侧面、附着物、脱落物等);要注意观察落足踏痕、支撑压痕、起足蹬痕及其伴生痕的位置、形状、大小及其相互关系,尤其是压痕中的跟压痕、弓压痕、跖压痕、趾压痕,对我们分析判断罪犯个体特征起到决定性作用。
1.身高分析。身高分析的原理是足长与身高的比例关系及足与鞋之间的相互关系。
(1)利用鞋号分析身高。鞋号应为鞋的长度号和肥度号的总称,但目前国内实际上是以长度号为主。
鞋号=足迹长-内外差-放余量+后容差;身高=(鞋号-1)×7
经验公式:身高=(足迹长-k)*7
鞋种不同的鞋,系数K不同:大上底单皮鞋:3~4cm;模压底单皮鞋:2~3cm;大上底棉皮鞋:4~6cm;模压底棉皮鞋:3~4cm;塑料底布鞋:2~3cm;网球鞋:2.5cm;高跟皮鞋:0.5~1.5cm;雨鞋:2.5~3.5cm。(2)利用足型特征来分析身高。可通过磨损特征或者趾压痕前缘到跟压痕后缘距离来分析身高。
(3)利用残缺足迹推断身高。对于赤足足迹,应先确定是何部位所留,再由部位系数推断整体的长度,其他足迹可通过磨损、压痕等所反映出来的足型来近似替代赤足平面足迹。
(4)根据现场情况分析身高如攀爬痕迹、取物的高度等。
2.体态分析。体态是指人在一定身高下的胖瘦情况,定量地说即体重。
中国人标准体重
男性:体重(kg)=身高(cm)-105±5%
女性则在此基础上减2.5kg
(1)胖人足迹特点:步态特征——踏痕相对明显,蹬痕相对轻,除擦、挑痕外其他伴生痕迹出现率低。压痕重、实、深,因足底软组织丰厚,赤足足迹中压痕的凸凹反应不明显;穿鞋足迹中边缘的虚实区分不明显。足迹的长宽比较小,正常体态人为1:2.5,胖人则多为1:2.2左右。
(2)步态特征:踏痕相对轻,蹬痕相对重,压痕凹凸明显,足迹边缘虚实分明。从足型特征上看,长宽比1:2.7时偏瘦。另外可结合案件中的具体情况分析。
3.性别分析。在做性别分析时主要依据男女生理解剖结构上的差异和行走习惯上的差异。
(1)根据足型分析。
足长:男>女 足宽:男>女
女性足迹长宽比较大,为2.7-3;男性为1/2.5左右
(2)根据步态特征进行分析。
男性:起、落足有力,蹬痕、踏痕、压痕明显,立体足迹。表面凸凹明显,压痕边缘虚实分明,多外落足、内起足。从伴生痕迹看男性磕痕、迫痕多。
女性:足底压痕均匀,多正落足、正起足,有一些人还是内落足、外起足,擦痕、挑痕相对男性明显。
(3)根据鞋种分析。
男性:高跟鞋少,鞋跟粗大,鞋型简单。
女性:鞋跟高、细,鞋型瘦小且外型变化较男鞋丰富。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军用鞋、运动鞋、旅游鞋等男女鞋无明显差异。
4.年龄分析。
(1)蹬痕的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维持平衡的能力下降,单足支撑的时间越短越好,再加上肌力下降,所以落足时,足底与地面之间的夹角逐渐变小,踏痕的面积逐渐变大。一些人随年龄的变大,身体发胖,腹部前突,作补偿运动,使足迹的步角变大,落足点外移。
(2)踏痕的变化。
年龄增长,面积变大,落足点外移。
年龄=踏痕半径(cm)×10
当穿鞋足迹鞋根较大时(如宽度在8cm以上)则要进行适当的修正。
(3)压痕的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软组织板结,会使压痕的面积变大,但大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发生明显变化了,主要的变化是由于肌力下降及韧带强度下降,使足弓变矮,使跟压痕向前扩展,由圆形变成长圆、椭圆,水滴形等,跖内外侧压痕,尤其是跖外侧压痕向后扩展,逐渐变成长椭圆形。对于趾压痕来说,随年龄的变大,由于趾节弓度的下降直至扁平,趾压痕的形状也会由“V”伞形(趾节弓度很大,趾前端支撑),变为圆形、椭圆形,直至“ ”三角形(趾节与趾头的后部共同参与支撑)。
{1}年龄=跟压痕纵向直径(cm )×5法。
{2}跖区内、外侧压痕纵向直径(cm) ×10法。
{3}足迹掌外侧压痕所形成实边长(cm)×5法。
{4}做跖区内、外侧压痕后缘公切线交足迹外缘于,过跖内缘突出点作足迹中心线的垂线交足迹外缘于,年龄=AB(cm) ×7。
5.过拇趾压痕前缘和第一跖压后缘作足迹中心线的垂线,设两垂线间的距离为L(cm),年龄=L×3。此法适用于年青人(30岁以下)但误差较大。
6.综合法。作跖内、外侧压痕后缘的公切线,交足迹外边缘于A点,作跟压痕顶点(前缘突点)和内缘突点的连线,再从跟压内侧边缘作该连线的平行切线L,交足迹外缘于B点,若上下两切线交汇于足迹外缘外侧,则年龄小于40岁,年龄=40-5AB(cm);若正好交于足迹外边缘,则年龄=40岁;交于足迹外边缘内侧,则年龄大于40岁,年龄=40+2AB(cm)。
7.过跖内缘突点作足迹中心线的垂线,再作跖内、外侧压痕后缘的公切线,切线与垂线的夹角的度数近似年龄。对于正常男鞋鞋跟的高度,此方法对40岁以下的人相对较准,穿平底鞋时年龄的适用范围还可再大一些,高跟鞋不适用。
参考文献
[1]吴旭芒.足迹学[M].北京: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出版社,1987.
[2]王成荣.痕迹学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3]赵越,姜辉等.足迹的磨损特征检验[J].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00(4).
[4]王彦吉.刑事技术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5]张书杰.痕迹检验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6]蔡安季.足迹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陈维祜(1974-),山西大同人,山西省大同市矿区公安局,负责痕迹检验;聂惠延(1982-),山西定襄人,山西省大同市矿区公安局,负责痕迹检验。
[关键词]平面足迹;压痕;分析应用
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多发性侵财案件尤其是入室盗窃类案件呈现高发趋势。作案地点从平房转向楼房;作案手段从强力破坏的暴力性手段,逐步转向以攀爬、技术开锁为主的更加隐蔽的技术性手段;作案手法从到处翻动逐步向翻动较少,甚至复原现场的方向发展;作案目标也集中于现金、首饰、手机等易于携带、易于变现的财物。犯罪分子的反侦查意识在逐步增强,导致大多数现场无法发现提取到有效指纹,增加了侦查破案难度。但是,不可忽略的一点是:任何现场必然存在足迹。
现场足迹按照造痕体种类可分为赤足、穿袜、穿鞋三种,按照足迹搭配关系可分为单枚足迹、叠加足迹、成趟足迹;按照承痕体表面的变化可分为立体足迹、平面足迹,其中平面足迹中又有加层、减层两种。基层技术部门在实际工作中仅能做到发现、提取,要想做到熟练分析、准确应用,是有一定难度的。本文主要针对入室盗窃案中的单枚平面穿鞋足迹做出一些分析。
一、平面足迹的成因
现场足迹的成因简单来说就是犯罪分子在现场的活动所必然遗留行动轨迹。依据现场足迹可以分析鞋的种类、花纹特征、磨损特征以及成趟足迹的步法特征,从而分析推断犯罪分子个人体貌特征;通过犯罪分子的活动轨迹,推断其他痕迹可能遗留的部位。现场足迹的发现、提取应该是在勘验现场时应最先进行的勘查工作。在发现足迹后,应通过简单的花纹辨别,在排除可能进入现场的事主及相关人员后,认定嫌疑足迹,进一步对其进行固定、提取。由于90%的入室盗窃案的案发地点集中在楼房,房内地面承痕体本身特性的区别,如地板砖、木地板、地毯、油漆地面等,决定了遗留足迹特征的不同变化,也给我们在实际分析工作造成了不可忽略的影响。
二、平面足迹的发现与提取
在勘验现场时,应该通过寻找重点部位,如:中心现场、现场的出入口、来去路线、隐身守候处、埋尸藏赃处、案犯踩踏过的地方等部位注意发现罪犯遗留足迹,采用照相法、提取原物、制模、复印、理化显现等方法固定、提取现场足迹。
在固定、提取过程中,应记录拍照时的打光角度和方向,防止阴阳纹差异弄反,拍照静电提取膜上吸附的足迹时应加以注明是静电复印提取。要记录足迹的位置及其与现场上物品或其它痕迹的关系;承痕体的种类、地形、地貌等情况;足迹的数量、大小,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足迹中反映出来的结构特征和步法特征;造痕体的种类、质地、式样(根据足迹进行分析);足迹中有无非现场上的特殊附着物;足迹的提取方法、数量、包装、保管。
三、平面足迹的分析应用
(一)承痕体的不同情况
由于案发地点多为楼房,房内装修材料也各不相同。木制、竹制地板由于采用拼接方法进行安装缘故,地板拼接缝会对遗留鞋印造成纹线分割、鞋底花纹残缺、产生虚假纹线特征等影响;纺织物类地面由于本身质地松软、线头众多,会导致遗留鞋印不易发现提取,也会造成鞋底花纹残缺、产生虚假纹线特征等影响;地板砖是大多数案发现场中较为常见的,通常是可以发现遗留足迹的,但需注意的是:地板砖的大小、材质、表面光滑程度、阳饰花纹、附着物等是会对遗留鞋印的纹线特征造成一定影响。
(二)造痕体的变化
由于现场环境的制约,犯罪分子在活动过程中,会受到周围物体的影响,从而造成遗留足迹的变化。比如攀爬入室时蹬踏物的位置、形状、蹬踏部位面积大小、发力方式,这些因素必然导致遗留足迹发生拧、拖、重叠等变化;在翻动物品时,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犯罪分子的心理变化,使得遗留足迹出现拖、重叠等现象,蹬痕、踏痕少见,拧痕、拖痕、擦痕多见,压痕的位置、形状、大小,鞋印花纹的细节特征均会发生一些变化,成趟足迹中步展、步幅、步角也多会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发现和提取足迹时应结合现场环境,尽可能寻找到变化最小的鞋印, ,多处提取、相互参照,从而为后面的分析提供可靠依据。
(三)单枚平面足迹的分析
足迹分析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必须全面系统地考虑足迹的变化,要做到“入足三分、入鞋三分、入地三分”。
足迹分析的特点:一是足迹分析过程中所使用的特征多是边界模糊、变化丰富的;二是分析结果不是鉴定结论,足迹分析的结论是一个统计平均值,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特定性;三是足迹分析技术适应性广,可适用于不同种类的足迹,分析的内容也比较全面。因此足迹分析技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足迹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一是细致观察;二是对照比较;三是划定范围;四是逐项测量;五是具体分析;六是综合考虑。
发现现场遗留足迹时,要细致观察、综合研判足迹的遗留部位、种类、数量、特征。对现场足迹要相互对照比较,弄清其变化的原因,掌握特征,逐项测量,综合分析。要根据鞋底花纹初步判断鞋型特征、鞋底生产原料、加工工艺特征、穿用特征、修补特征(缝补、补丁)以及其他特征(鞋帮、鞋底边缘侧面、附着物、脱落物等);要注意观察落足踏痕、支撑压痕、起足蹬痕及其伴生痕的位置、形状、大小及其相互关系,尤其是压痕中的跟压痕、弓压痕、跖压痕、趾压痕,对我们分析判断罪犯个体特征起到决定性作用。
1.身高分析。身高分析的原理是足长与身高的比例关系及足与鞋之间的相互关系。
(1)利用鞋号分析身高。鞋号应为鞋的长度号和肥度号的总称,但目前国内实际上是以长度号为主。
鞋号=足迹长-内外差-放余量+后容差;身高=(鞋号-1)×7
经验公式:身高=(足迹长-k)*7
鞋种不同的鞋,系数K不同:大上底单皮鞋:3~4cm;模压底单皮鞋:2~3cm;大上底棉皮鞋:4~6cm;模压底棉皮鞋:3~4cm;塑料底布鞋:2~3cm;网球鞋:2.5cm;高跟皮鞋:0.5~1.5cm;雨鞋:2.5~3.5cm。(2)利用足型特征来分析身高。可通过磨损特征或者趾压痕前缘到跟压痕后缘距离来分析身高。
(3)利用残缺足迹推断身高。对于赤足足迹,应先确定是何部位所留,再由部位系数推断整体的长度,其他足迹可通过磨损、压痕等所反映出来的足型来近似替代赤足平面足迹。
(4)根据现场情况分析身高如攀爬痕迹、取物的高度等。
2.体态分析。体态是指人在一定身高下的胖瘦情况,定量地说即体重。
中国人标准体重
男性:体重(kg)=身高(cm)-105±5%
女性则在此基础上减2.5kg
(1)胖人足迹特点:步态特征——踏痕相对明显,蹬痕相对轻,除擦、挑痕外其他伴生痕迹出现率低。压痕重、实、深,因足底软组织丰厚,赤足足迹中压痕的凸凹反应不明显;穿鞋足迹中边缘的虚实区分不明显。足迹的长宽比较小,正常体态人为1:2.5,胖人则多为1:2.2左右。
(2)步态特征:踏痕相对轻,蹬痕相对重,压痕凹凸明显,足迹边缘虚实分明。从足型特征上看,长宽比1:2.7时偏瘦。另外可结合案件中的具体情况分析。
3.性别分析。在做性别分析时主要依据男女生理解剖结构上的差异和行走习惯上的差异。
(1)根据足型分析。
足长:男>女 足宽:男>女
女性足迹长宽比较大,为2.7-3;男性为1/2.5左右
(2)根据步态特征进行分析。
男性:起、落足有力,蹬痕、踏痕、压痕明显,立体足迹。表面凸凹明显,压痕边缘虚实分明,多外落足、内起足。从伴生痕迹看男性磕痕、迫痕多。
女性:足底压痕均匀,多正落足、正起足,有一些人还是内落足、外起足,擦痕、挑痕相对男性明显。
(3)根据鞋种分析。
男性:高跟鞋少,鞋跟粗大,鞋型简单。
女性:鞋跟高、细,鞋型瘦小且外型变化较男鞋丰富。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军用鞋、运动鞋、旅游鞋等男女鞋无明显差异。
4.年龄分析。
(1)蹬痕的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维持平衡的能力下降,单足支撑的时间越短越好,再加上肌力下降,所以落足时,足底与地面之间的夹角逐渐变小,踏痕的面积逐渐变大。一些人随年龄的变大,身体发胖,腹部前突,作补偿运动,使足迹的步角变大,落足点外移。
(2)踏痕的变化。
年龄增长,面积变大,落足点外移。
年龄=踏痕半径(cm)×10
当穿鞋足迹鞋根较大时(如宽度在8cm以上)则要进行适当的修正。
(3)压痕的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软组织板结,会使压痕的面积变大,但大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发生明显变化了,主要的变化是由于肌力下降及韧带强度下降,使足弓变矮,使跟压痕向前扩展,由圆形变成长圆、椭圆,水滴形等,跖内外侧压痕,尤其是跖外侧压痕向后扩展,逐渐变成长椭圆形。对于趾压痕来说,随年龄的变大,由于趾节弓度的下降直至扁平,趾压痕的形状也会由“V”伞形(趾节弓度很大,趾前端支撑),变为圆形、椭圆形,直至“ ”三角形(趾节与趾头的后部共同参与支撑)。
{1}年龄=跟压痕纵向直径(cm )×5法。
{2}跖区内、外侧压痕纵向直径(cm) ×10法。
{3}足迹掌外侧压痕所形成实边长(cm)×5法。
{4}做跖区内、外侧压痕后缘公切线交足迹外缘于,过跖内缘突出点作足迹中心线的垂线交足迹外缘于,年龄=AB(cm) ×7。
5.过拇趾压痕前缘和第一跖压后缘作足迹中心线的垂线,设两垂线间的距离为L(cm),年龄=L×3。此法适用于年青人(30岁以下)但误差较大。
6.综合法。作跖内、外侧压痕后缘的公切线,交足迹外边缘于A点,作跟压痕顶点(前缘突点)和内缘突点的连线,再从跟压内侧边缘作该连线的平行切线L,交足迹外缘于B点,若上下两切线交汇于足迹外缘外侧,则年龄小于40岁,年龄=40-5AB(cm);若正好交于足迹外边缘,则年龄=40岁;交于足迹外边缘内侧,则年龄大于40岁,年龄=40+2AB(cm)。
7.过跖内缘突点作足迹中心线的垂线,再作跖内、外侧压痕后缘的公切线,切线与垂线的夹角的度数近似年龄。对于正常男鞋鞋跟的高度,此方法对40岁以下的人相对较准,穿平底鞋时年龄的适用范围还可再大一些,高跟鞋不适用。
参考文献
[1]吴旭芒.足迹学[M].北京: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出版社,1987.
[2]王成荣.痕迹学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3]赵越,姜辉等.足迹的磨损特征检验[J].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00(4).
[4]王彦吉.刑事技术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5]张书杰.痕迹检验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6]蔡安季.足迹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陈维祜(1974-),山西大同人,山西省大同市矿区公安局,负责痕迹检验;聂惠延(1982-),山西定襄人,山西省大同市矿区公安局,负责痕迹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