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样式

基于比较视角的西安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研究(下)

3.1 西安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资源优势

  3.1.1 历史文化资源优势

  西安是世界4大历史古都,是全球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建都史。周礼秦制、汉风唐韵,早已成为西安独有的文化名片。人们常说的”看100年的中国到上海;看500年的中国到北京;看1000年的中国到西安“,表明了西安历史文化的悠久和厚重,而”北京是政治中心,上海是经济中心,西安是文化中心“等一些坊间观点,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人们对这座千年古城的期许和期待。2009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天经济区规划》,从国家意志明确了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定位,要求西安等地通过”建设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等举措,建成”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国家对西安的发展定位,无疑与西安自身的资源禀赋高度契合,也从根本上规定了西安发展文化产业的独特路径。

  3.1.2 科技与人才资源优势[11]

  西安现有普通高等院校80多所,在校生80余万人,拥有各类科研技术机构3000多个,全市每年有近3000项科技成果和发明专利问世。西安科技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三,拥有许多中国乃至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知识城、科技城、人才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美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设立了文化创意产业专业,每年向社会输送3000多名毕业生,为西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3.1.3 地理区位优势

  一般认为西安地处中国西北部,但从地理重心的角度看,中国的大地原点即位于”大西安“境内的泾阳县永乐镇石际寺村,通常所说的”北京时间“其实就是”西安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讲,西安实际上拥有着承启东西、联接南北的独特区位优势,可以成为全国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市场经济要素的重要集散地。这种区位优势在全国独一无二,值得大力宣传推广。加之目前全国的高铁网络建设、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扩建工程等因素,以及西安自身通信、网络、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备,都在强化着西安作为全国经济要素集散中心地位的潜在优势。

  3.1.4 后发优势

  西安目前还是中国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的一座区域性中心城市,无论经济总量、人均收入、社会文明程度等,不要说与纽约、伦敦比,就是与国内的一些二线城市比,也是差距明显。但这种发展落差,如果利用得当,也会成为一种后发优势。比如,西安丰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资源,如果能够匹配相应的科技、金融和人才条件,就会发展出相当规模和量级的”内容产业“。

  3.2 西安发展文化产业的路径设计

  3.2.1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

  旅游业是西安市的主导产业之一,文化旅游是其主体内容。当前,西安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主要存在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不足、综合开发与深度利用不足、管理能力与服务水平不足等问题。为此,需要围绕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定位,加快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提档升级,坚持规划先行,完善基础设施,打造旅游精品,创新体制机制,加大宣传推介,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业的整体水平。

  3.2.2 强化文化遗址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建设中国”博物馆之城“

  西安作为千年古都,文化积淀深厚、文物古迹资源丰富,本身就是一座引人入胜的中国历史与中华文明的”活化石“之城。在现有各类博物馆的基础上,应该更加重视以民俗文化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建博物馆中的利用问题,同时要在城市更新与改造进程中,注重对老工业区内特定行业废旧资源的有效利用,,建设一批专题性的博物馆、展览馆。此外,应继续加大对举办民办博物馆的扶持支持力度,加快形成全市各种所有制并举、门类齐全的博物馆事业发展格局,为在”十二五“末实现全市博物馆总量突破100座奠定坚实基础。

  3.2.3 探索大遗址保护特区之路,建设中国”大遗址之城“

  在西安境内遗存的周丰镐、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唐大明宫等大遗址区,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意义。继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于2010年10月1日盛大开园后,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利用问题的关注度日益提高。2012年8月16日,西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及管委会挂牌成立,标志着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利用进程的正式启动。未来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的顺利运营,将为西安”大遗址之城“的建设积累进一步的宝贵经验。

  3.2.4 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建设中国”内容产业之城“

  在西安,要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当前就是要把西安曲江新区和西安高新区分别在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积累的优势,实现全盘梳理、全面对接和全方位合作,走出一条文化产业需求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步支撑文化产业壮大的新路子,实现两个开发区的互通、互动、协作、协同,强力支撑西安文化产业中”内容产业“等相关业态的快速、持续发展。

  这里举出一例。《富春山居图》本为元代名画,现已分为两段,由台北故宫博物院和浙江省博物馆分别收藏。2011年6月,画的两段在台北实现”合璧“,同期凤凰卫视也播出了由台湾美学大家蒋勋对《富春山居图》进行解析的专题节目,引发文化讨论热潮。2013年6月,由刘德华等主演的同名电影也将上映,相信在引起观影热潮的同时,也会引发新一轮的文化讨论。试问:西安碑林博物馆中,有多少名人墨迹和奇世珍宝?仅”昭陵六骏“背后,就可挖掘出绝不亚于《富春山居图》影响力的人物与实事件,相关的影视介绍、剧集拍摄,难道不能成为又一个”富春山居图“?当然,,这还有赖于像蒋勋一样的讲者、像刘德华一样的演者,以及背后的市场和资本运作。

  3.2.5 构筑人才高地与金融洼地,建设中国西部”文创产业大都会“

  上已述及,要实现西安文化资源的激活和整合,必须要有一流的人才和充足的资本作为支撑,否则资源就不会顺利转化为资产进而转化为资本。为此,需要抱持开放的心态和胸襟,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吸引进而引进、聚集与西安特色文化资源相匹配的人才、专家、大家和明星,一方面他们能够把”死“的资源活化,另一方面他们也是文创资本竞相追逐的目标。可以说,有了人才,就会有资本和资金。所以,西安在未来必须强化自身的文化产业人才政策,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利用人才,同时建设好自身的金融服务环境,为建设中国西部的”文创产业大都会“奠定基础。

  3.3 西安发展文化产业的若干建议

  3.3.1 西安发展文化产业的可用思路

  实施”文化旅游带动、文化资源转换、文化品牌塑造“三大战略,做好”开放合作、创新引领、产业聚集“三项工作,实现”文化、科技、人才、金融、项目、企业“六位一体。

  3.3.2 西安发展文化产业的可行措施

  主要包括[12-13]:加强立法工作,出台专项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立健全文化市场体系,扩大居民文化消费;有效整合资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新兴业态;打造龙头企业,培育产业集群,塑造文化品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文化创意水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