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职打假人:每天都是315
喻辉至今住在长沙市天心区不足30平米的小屋里,百余种假冒商品占了房间大半面积——烟、酒、保健品……喻辉将它们分门别类摆好,这是他打假近20年的“战绩”。
卖场、工商、质检,这都是喻辉时常逗留的地方。购物、到相关部门咨询、寻求法律依据、向商家投诉、整理材料举报立案——喻辉深谙消费者因麻烦而不愿做的“打假”流程,并把这当成自己的日常工作。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条文,则是喻辉的“战斗武器”,他烂熟于心。
“我所有的维权案都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法律知识过硬是我这么多年坚持下来的原因,”喻辉说,“我是一个合格的职业打假人,不像有些人以打假为名敲诈勒索。”
打架初衷?报复!
1995年3月,
,一位22岁的山东小伙在北京隆福大厦购买了12副假冒索尼耳机,然后径直去东城区工商局投诉,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向隆福大厦提出双倍赔偿要求。当年年底,他成为了第一位中国保护消费基金会设立的“消费者打假奖”获得者,也被媒体冠以“中国打假第一人”的称号。小伙叫王海,直至今日,他仍是民间打假的代名词。
也是那年,喻辉彻底“穷困潦倒”:事业破败一贫如洗,妻子带着孩子弃他而去。他陷入了人生低谷。
上世纪90年代初,喻辉是一家拥有十多名员工的打印社的老板,他投资30万元创办美容美发职业学校,不料巨资购入的设备与洗化用品中假冒伪劣品占了70%,开工几个月相继报废,甚至险些造成安全事故。学校声誉受到重创,没了生源,喻辉血本无归。王海的事迹在全国发酵,喻辉找到了新的目标,半为报复半为维生,他买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细细研究。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引起了他的注意:“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费用的一倍。”
依据这条法律,喻辉走进了长沙某卖货大楼购买了360元“商务牌”不锈钢系列产品,
,他早早发现该商场卖的是假货,原本产自上海的商品,贴着潮州厂家的伪造商标。
商场主管受理了喻辉的投诉,他依法拿到了720元的赔偿金。随后,他开始在长沙百货商场搜罗同款不锈钢产品并投诉索赔,一个月下来,净赚一万多元。
“最初打假是为了报复制假的商家,但后来发现,原来打假还是个商机无限的事业。”喻辉下定决心,干起了专职打假人。
死盯“QS”
2009年6月1日,《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喻辉将打假的重点放在了食品上。现在,他已经将《食品安全法》中全部28类食品的QS(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使用企业食品生产许可证标志有关事项的公告》【总局2010年第34号公告】,企业食品生产许可证标志以“企业食品生产许可”的拼音“Qiyeshipin Shengchanxuke”的缩写“QS”表示,并标注“生产许可”中文字样)编类号记得滚瓜烂熟,哪种食品对应哪个编类号,可以脱口而出。
今年3月,喻辉买了某食品厂生产的八宝饭和粉蒸肉两种食品,他发现,包装上的标注编类号都是1101,这类编号属速冻食品,而且贮存条件均是“冷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对28类食品的QS质量安全申请分类,八宝饭属于粮食加工品,QS编号0104;粉蒸肉为肉制品,编类号为0401。向厂家代表投诉后,最终对方塞给他800元赔偿金。
2009年,喻辉于沃尔玛购买了某企业生产的蜂胶片,查询后得知,蜂胶未列入2002年卫生部发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名单,不能以食品名义生产销售。喻辉一举将沃尔玛告上法庭,最终依法获得了10倍购物金额赔偿。
“鉴别假货,最基本的是看生产日期、QS标志和厂名厂址等是否齐全,”喻辉总结,专业打假人鉴别假货主要是看QS标志,这是商品的“身份证”。网上输入QS编号,查不到,便是假货。
食品企业只有经过安全评估审查以后,申请了QS编类号才能对相关编类进行生产经营,但申请一个QS编类号需要十几万元。“小企业会钻消费者不懂行的空子,各类商品共用一个QS蒙混过关,”喻辉不齿这类行径,“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生产的食品就属于违规违法食品。”
类似的“打假行动”,每周平均两三次,每一次成功,便会有一件不合格的产品从市场消失。
“湖南王海”
喻辉的职业打假生涯中,最难忘的经历是2000年,他约了4个人,在长沙某商业集团五大商场,选定同一时间段共计买下5.7万元假冒资生堂专柜产品。这几家商场的资生堂产品比别家便宜不少,产品标识印刷得模糊粗糙,喻辉一眼看出是假冒的。
他们的行动惊动了商场老板,当晚便打电话找他,应允赔款11.4万元第二天会让律师悉数送到他手上,唯一的要求是不要对外宣扬。喻辉没答应,他觉得特别过瘾。
也是那一年,他经历了打假过程中最惨烈的一次失败。他带着5个人去南昌打假,买了1.17万元假冒批号的资生堂化妆品,经过协商,商场答应给予赔偿。可在约定地点,对方对他和同伴围殴,假货也被抢走了。人员受伤,财产也遭受损失。
索求无门的事情也是有的,一次,喻辉在北京买了一台2.4万元的假冒医疗器械,老板听说有人投诉,一心虚卷款就跑了。类似的损失还有几次,少则3000元,多则8000元,累计损失接近8万元。
职业打假人大多在各自城市独自作战,重庆职业打假人叶光建立了一个QQ群“叶光维权小组”,将各省市的职业打假人拉进来,试图建立国内的打假交流网络。平日各地打假人在群内互通有无,汇报战绩,相互鼓励。
针对打假人“知假买假”的言论,喻辉觉得打假人确实会因打假而获利,但另一方面,他们所做的事情也符合公益的行为,为其他消费者减少了伤害和损失。“希望社会对职业打假人有更多的宽容。”
打假近20年,喻辉已经习惯了被称为“湖南王海”,出现在卖场里,总会有负责人客气地对他说:“喻老师来啦,有什么问题请提出来。”很多卖场一听是他的投诉,马上会给予赔偿。
年届65岁的喻辉准备继续干下去,对他来说,每天都是“3·15”。他的手机号多年未变,最后5位是1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