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样式

浅析如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进出口商品检验检测体系

  进出口商品检验检测体系,是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对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实施检验监管的重要技术体系,是检验检疫商品监管工作的重要技术支撑。国务院高度重视进出口商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在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特别提出,到2015年“基本完成整合业务相同或相近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工作”。因此,本文通过深入的调研分析,对进出口商品检验检测体系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索进出口商品检验检测如何在进一步发挥对检验检疫执法把关中发挥技术支撑作用的方向和途径。 
  一、进出口检验检测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外向型经济和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检验检疫的重要性逐渐凸显。而国家质检总局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开展的商品质量专项整治活动,使检验检疫技术执法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得到了各方面高度的认同和支持:一方面地方政府大力支持, ,基础设施极大改善;另一方面国家财政也加大在仪器设备上的投入,为实验室配备了大量高、精、尖设备,检测实力明显提高,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检验检疫系统共有约500个检测机构或实验室,检测范围涉及化工、矿产、金属材料、机电、纺织等各个专业领域,进出口商品检验检测体系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并在保障我国进出口贸易健康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的进出口商品检验检测体系也存在着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品牌效应不强、证书权威性不够等诸多困难和不足。 
  因此,如何科学合理构建以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为主的规范统一的国家检验检测体系,对于破除国外技术贸易壁垒、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目前我国进出口检验检测体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我国进出口商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面临着很多问题与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结果认定不统一,加重企业重复认定的成本 
  目前,在进出口商品检验检测领域,既有检验检疫的检测实验室,也有质量技术监督、商务、轻工等政府部门的检测实验室,第三方检测机构如SGS、BV、ITS等的实验室,甚至地方专业研究所也可以出具检测结果。众多检验检测机构并存的现状,由于不能达到检验检测结果的互认,导致进出口企业在出口商品的过程中,企业需要重复检测, ,加重企业负担。以出口商品为例,企业在经过检验检疫机构的检测证书之后,为了满足出口国的需要,经常还要取得出口国所认可的第三方的检测证书。这样并存的检测结果不仅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也对检验检疫对进出口商品的把关和监管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亟需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公共检测平台。 
  (二)检测技术能力水平发展不均衡,整体检验检测技术能力尚显不足 
  由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以及世界各国的技术贸易壁垒的层出不穷,对商品质量的检验检测需求不断增长。各地检验检疫机构为了满足日常检验监管的需要,陆续建立了很多检验检测实验室。但是,很多实验室的建立没有从全省、全国的大局出发,分布不尽合理。从地域分布来说,现有的实验室在不同地区的分布不均衡,尤其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相关进出口商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仍然比较滞后,这对于我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检测整体水平的提高产生较大的负面作用。从检验检测实验室的专业性来看,各地争建大而全的检测技术中心,大量常规检测实验室的重复建设,虽然满足了当地的检验监管需要,但只能进行常规指标的检验检测,而且普遍存在利用率不高,实验室后续设备投入不足的问题,其专项检测能力以及科研发展能力都相当缺乏,造成了人员、资金的浪费。 
  与此同时,随着贸易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经济相关产业,利用其技术上的优势,通过标准、技术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对进口商品实行限制,如日本肯定列表制度、欧盟CR法规、欧盟REACH指令等,使技术壁垒呈现出数量大、应用广泛、应对难度大、检测技术要求高等特点,成为我国外向型发展的重要障碍。其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加强,更加关注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但是科技的迅速发展导致产品成分更复杂,添加物质更多样,检验检疫部门现有的检验检测技术水平跟不上发展的需要,面临“检不出、检不准、检不了”的难题与挑战。 
  (三)检验检测机构的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目前,绝大多数进出口商品检验检测实验室的管理还是遵循着行政管理模式,虽然有些实验室也开展了一些绩效考核试点,但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对高素质人才、贡献突出的人员无法给予较高的待遇。特别是目前检验检测实验室随着业务的发展,人力资源跟不上需要,只得使用大量的编外人员,致使一些技术骨干和科研人才由于个人前途和待遇无法得到满足,往往以之作为工作跳板,条件成熟时被“挖走”或主动跳槽,这种现象不仅给实验室的检验检测业务开展带来很大压力,也容易存在检测工作的质量隐患,已经影响到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完善进出口商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的建议 
  (一)强化意识,建立健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根据我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的规定,我国进出口商品质量检验检测工作主要是检验检疫部门在主管和推动。目前国家质检总局明确提出要确立企业是产品质量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检验检疫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大力推动和引导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帮助企业建立适合自身特色的检验检测实验室,以达到对企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产品质量的控制和管理,从而提高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二)整合资源,加强公共交流平台建设 
  在进出口商品检验检测领域,应利用和整合质量技术监督、地方专业研究所的资源,努力打造“大质量”工作机制,通过有效管理和认证,对各方结果进行互认,从而达到既避免资源浪费,又实现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的目的。如目前广东省为了充分利用分散在农业系统的农产品检测资源,按照“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统筹协调,在整合现有检测资源的基础上,组建农产品全程监控服务的综合性检测机构,这些经验都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和学习。 
  同时,还应该加强对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管和指导,建立开放、竞争有序的检验检测市场,通过降低行业壁垒,推动中介资本的进入,形成合理规范的竞争机制。形成以行政检验检测为主、第三方检验检测为辅的进出口商品检验监管体系,也是我国进出口商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努力发展的方向。 
  (三)加强合作,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检测技术高地 
  通过将实力比较雄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国际知名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建立合作、互认关系,通过技术交流,一方面使国际检验检测机构认可我国政府实验室的检测结果,出口生产经营企业在取得中国检验检疫机构的质量合格评定官方证书的同时,还取得符合进口国的认证检验标准的国际证书。另一方面,在交流中不断提升自身检验检测机构的技术水平,提高检验检测结果的权威性,有效帮助企业跨越发达国家的贸易技术壁垒,规避出口商品的质量风险。 
  (四)加快改革,提升检测技术水平 
  检验检疫机构应结合目前的企事业单位改革,推进检验检测机构的体制、机制改革,通过加大收入分配、创造科研环境、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的改革,达到科研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良好氛围,通过绩效改革营造“能者上、庸者下”的格局,鼓励科研创新,增强检验检测品牌意识。 
  (五)科学设计,建立实验室建设统筹管理和分类建设制度 
  为避免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重复浪费和水平不一,就必须在整体规划的前提下对目前的建设现状进行梳理和再造,用超前的理念进行检验检测体系的规划和建设,稳步推进检验检测机构的分类建设。通过分类建设,努力做到企业检验检测部门进行质量监控、基层检验检疫部门进行质量把关,区域重点检验检测机构着重对涉及安全、环保、卫生等重点敏感项目的检测与指导,国家重点检验检测机构集中力量进行重点质检科研项目的攻关,着力打造检验检测中国品牌,同时承担对全国检验检疫系统相关专业实验室的指导和培训,从而形成分工明确、功能完备的进出口商品检验检测体系,促进我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检测体系整体技术能力的不断提高。 
  四、结语 
  完善的进出口商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对于保障中国制造的形象以及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实践中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对进出口商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必要的改进,最大限度地整合和利用现有的检测资源,加快推进进出口商品检验检测事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