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样式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学生基层党建工作思考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我国的高速发展,网络对人们生活方式影响更加深入,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影响,这给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如何改善观念,科学合理得地解决这些问题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这种挑战,是摆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进一步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的重要作用。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 
  1.思想观念的变化。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着特别高的灵敏性,在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其思想与行为表现为易变和波动性大的特点。传统的价值观在市场经济和多种政治文化思潮的冲击下,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新的价值体系尚处于重新构建之中,这使得当代大学生思想中缺乏一个有核心价值的价值体系的引导。虽然当代大学生在总体上认同主流文化下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但是他们在一些思想道德观念上缺乏评价标准,对待一些问题过于宽容,主要体现在对待网络道德认识上。 
  2.网络认识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刚出现时,青年学生对它充满了好奇。互联网展现出五彩缤纷、多姿多彩的魔幻世界,有很大吸引力;同时,由于对网络管理不规范,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刊载大量不利于学生成长的负面信息,网络对当下的大学生来说就意味着魔力,这种力量使很多人沉迷于其中。随着网络知识与技术在高校的普及,大学生对网络便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对与他们来说,网络仅仅是一种沟通工具,网络成为一种寻常的生活方式。大学生网络观念认识从当初对网络的好奇与敬畏转向视其为一种沟通方式和扩展知识的工具。 
  3.工作环境的变化。如今,人们借助网络实现了信息的互动传播和共享,社会层级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人际关系更加直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国际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网络的发展和利用不但体现了各国经济与科技实力,还体现了政治意识形态的竞争环境的扩大。现在,西方的多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有各种政治、思想、文化,仍然可以通过网络扩散到高校网络环境的各个角落。“十一五”期间,虽然我国加强了对网络的管理与监督,对网络道德与网络犯罪等网络社会的棘手问题进行了集中整治,可是网络负面问题仍然存在。 
  4.工作对象生活方式的变化。现在,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为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活创造了条件,大学生上网已是很普遍的现象,大学生利用网络正逐渐从感性化走向理性化。学生们从以往把上网作为一种听音乐、打网游、看视频以及聊天等休闲方式,逐渐延伸到查资料、学习、开展社交活动、找工作、网络购物等更广阔更务实的领域,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应用娱乐化特点仍然为突出,排名前三的青少年网民娱乐应用分别是网络音乐(88.1%)、网络游戏(77.2%)和网络视频(67%),使用率均高于整体网民。网络正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以及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念,在这样的现实和情况下,为高校学生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沟通方式与手段的变化。网洛沟通方式主要指的是以互联网为工具,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其它多媒体为信息传达媒介的沟通方式。随着网络在企业生产、商业往来和社会交往中的广泛运用,网络沟通方式将逐渐超过传统的信函、电话等沟通方式,它将各种社会行为连接起来,,进而对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生活等层面产生影响。网络沟通工具从过去的QQ、MSN、BBS、E-mail、网络电话到今天的微信、OA、社区、贴吧、飞信、Blog、微博等,形成了一个多种多样的立体而强大的沟通网络。 
  二、在网络环境下积极推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1.利用网络实现沟通渠道的创新。打电话、下寝室、跑课堂,这种传统的联系和关心学生的形式虽然能基本了解和处理学生中的基本问题,但很难实现对学生个体的深入了解,全面而具体了解学生培养对象的具体情况是培养党员的基础工作,对于掌握培养对象真实的入党动机是非常必要的。利用网络沟通方式,可以补充传统方式的不足,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从而做到省时高效,扩大联系和关心的广度和宽度,实现沟通渠道的创新,丰富工作内容和形式。 
  2.利用网络实现了解党员思想动态的途径创新。应该经常性了解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确保学生党员沿着正确的发展方向,传播党的先进文化,体现党的优良作风,这既是对学生的将来负责,也是为党的事业负责。当代大学生是网络运用的主要群体,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工具适时汇报个人思想动态,基层党支部也可以利用网络广泛采集党员信息,建立学生党员思想动态数据库。通过网络,实现党员思想动态了解的途径创新,使基层党组织适时动态地掌握党员的信息,使党员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3.利用网络实现党员培养方式的创新。在党校,很多学生在学习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要学习专业知识,容易造成顾此失彼的情况。开展网上党校和网上党课的理论学习专题网站和社区,制定灵活的学习计划,并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学习交流,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形成网上学习和网下学习“两条腿走路”的基层党建工作新局面。通过利用网络,合理有效利用资源,创新党员培养方式,强化培养对象与基层党组织之间的联系,提升基层党组织党员培养的效果。 
  4.利用网络实现了党员组织生活方式的创新。基层党组织开展组织生活的常见问题:开展组织生活的时候时间很难统一,加之开展组织生活的时间有限,成员很难做到畅所欲言,有的甚至产生发言不积极的流于形式的现象,开展组织生活的目的没有完全达到。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交互性的特点,搭建一个立体、多形式的党员组织生活的活动平台。党组织可以通过网络沟通渠道工具向党员发布开展组织生活的通知和传递学习资料,并通过这样的渠道交流学习心得体会,营造和活跃组织生活的气氛。 
  三、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保障机制 
  1.转变观念,充分认识高校学生工作网络化的重要性。高校党建应该成为党建网络平台构建观念转变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其组织者应在思想上认识到构建高效网络平台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必然,又要考虑到这一平台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解放思想、落实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纠错改进和总结经验,逐步提高高校基层党建网络平台的时效性。 
  2.切实规划,落实高校学生网络平台的组建工作。构建高校党建网络平台还应避免盲目性,进行统筹规划,做到制度、资金、人员的及时到位。首先是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制度建设, ,着重实现机制创新,发现传统党建模式存在的问题,从制度确立即避免只“构”不“建”,保证高校基层党建网络平台的正常、持续运行。其次是资金保障。根据需要和实力指定资金投入计划,专项、适量调度资金,调整,发挥最大效益,实现资金使用的科学性。第三是人员保障。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党性和业务能力强的人才队伍,这是高校党建网络平台的重中之重。 
  3.处理好传统党建与网络党建的关系。传统党建是网络党建的基础和保证,网络党建是传统党建的拓展和延伸,传统党建有着网络党建不可替代的效果,面对面的交流、真情实意而促膝谈心等一些独有的传统方式是网络党建不具备也无法比拟的。传统党建和网络党建相辅相成、各扬其长的工作方式才是最高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