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样式

大学生行为的高校德育工作介入

 一、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概述 
  生态系统理论是用以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它把人类成长生存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团体、社区等)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其主要观点是:人生来就有与环境和其他人互动的能力,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互惠的,并且个人能够与环境形成良好的调适关系;要理解个人,就必须将其置于其环境之中;个人的问题是生活过程中的问题,对个人问题的理解和判定也必须在其生存的环境中来进行。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环境不是以统一的方式影响静止的力量,而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是一个“动力变化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生态系统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个体的发展既受制于环境又反过来影响着环境。 
  二、学生偏差行为的生态系统观透视 
  偏差行为又称越轨行为或偏离行为,美国学者认为:“所谓越轨,是指在一个社会中,被社会成员判定为违反其社会准则或价值观念的任何思想和行为,它包括犯罪、违法及违反道德规范、社会习俗的所有思想和行为。”[1] 
  不良行为(此处可以看作偏差行为)一般包括“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两种。“不良行为”包括旷课、不与人交往、夜不归宿,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偷窃、故意毁坏财物等等。而“严重不良行为”则表现为结伙滋事,强行索要,偷窃赌博等等且屡教不改的违法行为。本文主要探讨的主要是“不良行为”,从生态系统理论来看,偏差行为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开展高校德育工作 
  如前所述,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把个人与其生活环境看作是由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系统之间以及系统内部的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当某一种要素受到影响时,其它要素、系统也可能会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基于这种考虑,当问题发生时,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不是因为只有个人、或者只是环境出了问题,而是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出了问题,从而导致整个环境系统本应具有的协调与平衡遭到了破坏。高校的德育工作是一项综合而又复杂的重要工程,在学校德育工作的实务过程中,按照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思想,工作者必须及时对对象与环境的关系作出新的判断,要尤其重视个人与环境的互动,需要从对象的个人层面、环境层面、对象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层面等多方面开展工作。 
  案例:小丽(简称A)是一名大二学生,因多次出现人际交往问题前来求助。A于1995年1月出生,兄妹3人,排行老二。父母长年在外打工生意无暇估计孩子,三人从小随爷爷奶奶生活,后来A考到城市上大学,与父母关系生疏。该学生所学专业为英语,对英语学习兴趣缺失,经常缺课,对文学感兴趣,一直存在发展上的矛盾。A与同学关系淡薄,不爱说话,不主动与人交往,不参加寝室和班级活动,久而久之游离于寝室与班集体之外。A文字功底好,在校级刊物和网络上多次的发表文章,与现实生活中差别很大。在学校的心理普查SCL-90中,A的测评结果有两个因子为中度症状。 
  (一)进入案主系统 
  案主住在寝室,与同学相处时间最长,父亲在外打工但非常关心案主,所以案主及其同学和父母成为进入案主生态系统。 
  (二)生态评量 
  1.微观系统——案主个人与家庭系统分析 
  首先,从个体因素主要表现为:其一,逆反心理。A对长辈表现出较强的逆反心,不原同父母沟通;其二,在个人层面,A的人际关系交往需求受到抑制,存在学业发展上的心理矛盾,表现出人际交往的不自信,个人潜力有待发掘,其行为不合群,曾因人际关系换过两次寝室。其三,A排斥专业,成绩较差,精神上主要寄托在网络上。即案主的胜任能力因心理和本身条件而受到限制,无法成功适应系统环境。 
  其次,A成长于一个貌似完整实则不完整的家庭,父母长年忙于打工,与父母感情生疏。父母只顾工作,对孩子的关爱十分有限。长大后,A的父亲平时对她管教多而关心少。通过了解,A觉得父亲对自己期望过高,压很大,自己曾给父亲写信,但很少得到回信。父亲反映女儿在家每次都把自己关在房间,不愿交流。父亲平时生活拮据,对A很好,平时生活费都每月按时寄过来。 
  2.中观至宏观系统——案主及其家庭的外部生态系统分析 
  社会是个大熔炉。当A觉得在家里得不到温暖时。就把注意力转向同伴。A不善言辞,打扮又比较新潮,在学校里遭受歧视,致使A把交友的目标放在网络上;A的文笔很好,在网站上能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和支持,沟通也比较顺畅,但网络人多人杂,A的社会意识模糊,不能很好的明辨是非,一方面A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足够的保护意识,A也容易成为犯罪的目标。 
  由于一直受应试教育教育方式的影响,在进入高校前,学校工作中心理关怀和德育工作缺失,致使A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在环境层面,中观环境的家庭与学校之间、学校与高校学生之间缺少互动,不能及时了解案主的心理动态;外观环境中父母的社会福利得不到良好保障,对孩子的教育缺乏指导与科学的方法;宏观环境中城乡二元结构下的经济差异与文化冲突是影响A的外围因素。 
  (三)创造改变的观点和协调与沟通 
  1.微观系统的防治策略 
  从微观系统来说,主要重点是放在A本身和其与家庭的关系上。 
  通过对A的访谈和心理测试,分析其个性心理特征与心理症状,指出其个性特征中的优点与不足,如性格单纯,心思细腻,同时也指出许多不足,如不善于与人沟通,对事情漠不关心,并帮助她分析形成这些特征与症状的原因之所在,让A正确认识自己,不盲目自卑,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细心分析,不断克服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自我。学校及其辅导员应通过家庭访问、电话访问等形式对A的个人及其家庭情况有更多的关注,对问题能够早发现、早介入,当有偏差行为的任何征兆的时候就必须即时通知其家长以及学校心理咨询室或社会上其他专业机构帮助大学生度过危机。

  学校需要建立心理咨询机构,有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开设课程、个别咨询、专题讲座课外活动团体辅导等;为学生提供心理指导和咨询服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环境。在A的学校,由学生工作处牵头,联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中心,开展了心理健康普查,并出版了心理健康普查报告,要求心理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又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访谈和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