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比较视角的西安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研究(上)
1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及其典型城市
1.1 美国及纽约
美国是全球公认的文化产业强国,其文化产品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广泛影响。美国政府没有设立文化部或类似机构,指导文化产业发展的是自由市场原则:在市场竞争机制下,依靠商业运作,让文化企业通过市场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让最好的文化产品流行于市场,为社会认知和接受,继而影响民众[1]。截止2010年,美国有1500多家日报、8000余家周报和小报、1.22万种杂志、1965家电台、1440家电视台,好莱坞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音像行业出口额已超过航天工业的出口额[2]。
美国大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极具特色,对城市经济总量的贡献也很大,典型代表首推纽约。纽约是美国最大的城市及商港,是国际级的经济、金融、交通、艺术及传媒中心。2010年,纽约的GDP为15,268亿美元、居世界城市第二,人均GDP13.88万美元、居世界城市第一。作为全美”文化之都“的纽约,目前从事文化创意产业工作的就业人口比率达到8%,纽约文化产业等方面状况如表1所示[3]。
1.2 英国及伦敦
20世纪80年代,当世界各国的文化政策在强调艺术教化功能和公益性功能时,英国率先转向强调以创造财富为目的的文化政策,并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略[4]。1998年,英国政府发布《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在全球率先提出了”创意产业“概念。根据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的界定,创意产业指那些基于个人的创造性、机能和智慧的产业,即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利用,挖掘潜在财富和创造工作机会的产业[5]。据统计,1996至2010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在6%左右,同期英国经济增长率仅为2.8%左右,2010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超过2775亿美元,出口值超过164亿美元[2]。
英国首都伦敦,曾经的世界工厂、金融中心,现已发展为全球的文化中心和创意中心。伦敦是全球三个广告产业中心之一,也是最繁忙的电影制作中心之一,同时又被称为”国际设计之都“,2011年还被选为”全球时尚之都“。据统计,伦敦从事文化创意产业工作的就业人口比率达到12%,伦敦的文化产业等方面状况如表2所示[3]。
1.3 日本及东京
1995年,日本确立了在21世纪的”文化立国“方略,2003年又制定了观光立国战略。目前,日本的文化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居于领先地位,仅次于美国。日本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发展文化产业,但政府主导的特点也很明显。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日本不仅在政策上予以鼓励,而且还制定了健全的法律法规。同时,日本地方政府在振兴文化产业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根据当地实际举办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2010年,日本文化产业的规模超过11070亿美元,约占GDP总量的15%[2]。
在城市方面,最能代表日本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是首都东京。东京是日本的文化教育中心,拥有全国百分之八十的出版社、三分之一的大学和全国一半以上的大学生。东京不仅是当代亚洲流行文化的传播中心,也是世界流行时尚与设计产业重镇。据统计,东京从事文化创意产业工作的就业人口比率达到11.2%,东京的文化产业等方面状况如表3所示[3]。
2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及其典型城市
2.1 概况
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正式确认发展”文化产业“。2005年,《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从战略高度明确了”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2009年,国务院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计划》是中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
依靠政策的鼓励和引导,加上市场的积极响应,近十年来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较快,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据统计,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8400亿元,占同期中国GDP的2.5%[6]。这一年,中国多个省区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到了本地GDP的5%以上,其中北京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到本地GDP的12.3%。文化产业的崛起和快速发展是过去十多年来中国文化领域最主要的事件。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提高中国经济发展品质,优化经济结构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也提升了中国文化软实力。
2.2 典型城市
2.2.1 北京
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北京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市场和环境优势十分明显,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方式和路径。北京市早在1996年就提出了”重新认识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迅速壮大北京的文化产业,为首都的文化建设与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之后又陆续出台相关政策,从市场准入、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工商管理等方面提供支持。目前北京的文化产业形成了以文艺演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会展、古玩艺术品交易等优势行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同时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了一些著名的文化品牌,如相约北京、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图书节等。
北京市还将民营、中央及部队所属的文化企业资源纳入文化服务和管理体系中,培育有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和企业集团,力图建设全国文艺演出、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动漫和网络游戏制作、文化会展、古玩艺术品交易等六大中心。通过北京奥运会,北京把文化产业发展与国际大都市建设联系起来,极大提升了文化产业在繁荣经济和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据统计,2005年至2010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从674亿元增加到1697亿元,占GDP的比重从9.7%提高到12%。2011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超过9000亿元,,增长20%以上[7]。
2.2.2 上海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先后组建永乐集团、上影集团、文新联合报业集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世纪出版集团、文广集团等;投入200亿元,建造大剧院、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海博物馆、上海科技馆、上海图书馆等文化设施;成功举办了多届国际旅游节和国际艺术节等。2003年,上海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在一系列调研基础上,明确提出上海应该从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经验出发,重点发展影视、演出、艺术品经营和网络游戏等作为优先发展的文化产业。准确的定位孕育了高效的发展,如今这些文化行业发展迅速、成绩斐然。
2010年上海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为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开拓了更广泛的政策、资源和市场空间。近年来,上海文化产业突出的增长点集中在高科技企业,相关的互联网服务、动漫、网游及新媒体等文化服务业已成为具有上海特色的”亮点“产业。据统计,2011年上海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098.97亿元,比2010年增长11.1%,占上海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73%[8]。
2.2.3 深圳
作为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深圳一度被称为”文化沙漠“。20世纪90年代在”下海潮“的冲击下,国内一批”文化精英“涌向深圳,深圳文化产业市场迅速成长。2003年深圳率先确立”文化立市“战略,2005年提出”把文化产业培植成为第四大支柱产业“。通过制定配套的优惠扶持政策,深圳积极整合文化资源和市场要素,抢先发展文化产业。目前,深圳已与北京、上海一起成为中国三大印刷基地;深圳报业集团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报业集团之一;以世界之窗、锦绣中华等主题公园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此外,深圳还主动融入动漫制作等世界文化产业链条,通过举办深圳文博会汇聚大量资金、项目、技术、人才,有力推动了深圳文化产业的发展。
2008年,深圳编制完成《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7-2020)》,力图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亚洲领先、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的现代文化产业先锋城市。据统计,2012年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为1150亿元,同比增长25%,占全市GDP的9%,预计至2015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出将超过5800亿元[9]。
3 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研究
2002年以来,西安市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支点,大力实施资本拉动、板块带动、项目推动战略,全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据统计,西安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4年的46.01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50.7亿元,占GDP比重从2004年的4.2%增加到2011年的6.49%,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西安市的支柱产业[10]。但与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相比,西安市的文化产业在规模、水平、行业影响力以及对人才、资金的吸引等方面都差距明显,与纽约、伦敦等国际城市相比更是差距很大。如何从自身优势出发,尽量扬长避短地来快速发展自身的文化产业,是摆在西安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